首页

第61章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相互交流中,农村人真实地认识到自己的落后与封闭,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坚定地走“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路,并充满了希望与理想。

    曹老师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文艺体育样样精通。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我们成了“球友”。那时他刚刚来到学校不到一个星期……

    1974年夏,那是个星期天,我没有去挖猪菜,而是去了三面船集市买些急需的东西。

    三面船属于法库县,与我们一河之隔,相距十几里路,是离我们最近的集市了,我们辽河南的人常去那赶集。

    说来也巧,集市上有两个老师模样的人,正在谈论到河南打篮球,苦于没有人认识我们的学校。

    我本来就是个球迷,那时又教体育,就和他们俩搭话。就这样我们相识了,知道他们是三面船学校的老师,并约定下一个星期天进行球赛。

    看得出,他们是有充分准备的,他们也会认为我也不白给,不然不会和他们签订“君子之盟”。是的,“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我对自己的球队心里有底,男女生的校队在我的调教下,可谓训练有素。

    开赛的日子到了,他们真不含糊,男女球队各有胜负,互相钦佩。最后一场球赛是老师男队的对抗,操场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围观的看客人人都捏着一把汗。因为我们队的个头比人家矮一截,胜负似乎已成定局。

    那时的农村,男老师多于女老师,男女的比例大致是7:3,所以没有女队,所以一个学校的体育水平如何,全靠男老师一面独撑,所以这场球的胜负至关重要了。

    我们男队缺少的就是中锋,有一个个子较高的王文杰只能打后卫,让他控制篮板球。情急之下,我忽然想起了曹老师,但又不好张口。人家才来不几天,我不知道他会不会打篮球,怕为难他。

    开球不久,我们就输了6分,那时候不讲罚篮,也不是现在的“球规”,也没有三分球。输了6分球可不是个小数了,叫停的时候我看了看曹老师,心里就明白了。我看出他跃跃欲试的神态,就知道他会打球,就提议他救场,他欣然接受,并让他打中锋。

    曹老师一上场,一站位,我就特高兴,他是行家,也是高手。那就叫“行家一伸手,就知道有没有”。我是左撇子,打左前锋,王文杰打左后卫……半场球下来,我们遥遥领先对手,落下对方十多分。最后,我们大比分赢了三面船学校男队。

    三面船是来“挑战”的,且胸有成竹来对抗。原以为自己实力雄厚,在河北打遍天下无敌手,如今输了球,自然心有不甘。

    有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尽管那时我们学校条件也不是很好,但我们给尽地主之谊,款待了客人。酒到酣处,我提议一个月后去三面船回访,令他们欣喜得很,也是他们的心意。

    易地再战,大获全胜,这都是我们有个大中锋的优势。其实,曹老师的个头并不是太高,不到1。80米,但他技术全面,脚步灵活,视野开阔,弹跳力很强……是个难得的“球才”。

    德盛堡学校的球队名声大振,先后受到法库县3所学校的约请,进行友谊联赛。不久,发展到辽河南北6个球队定期联赛。

    从此,我们和曹老师成了真正的“球友”,也是忘年交,或叫做半师半友。我们常在一起谈球,谈时政,也谈人生,也在一起喝酒聊天论家常。每每都是曹老师出钱,不让我们花一分纹银。他说:“我比你们好多了,等你们宽裕的时候再请我吧……”我们还能说什么啊,每次去他家吃饭,都是曹老师事先安排好的,就说有些农活让我们帮忙。比如:挖菜窖、打坯、跺墙……这些活他不会干,但他早就求人干完了,让我们去就是喝酒。

    正像曹老师所说的——社会慢慢就会走向正轨,“文革”就要结束了,而我们的交往却下轨了。曹老师在落实政策中,被调回了沈阳,任某中学教导主任。从此我们未曾谋面,想不到他竟然离开了这个世界,死后好多年我才知道……

    3 同行诸友(天赐良缘)(4)

    3同行诸友(天赐良缘)(4)

    在曹老师回沈阳之前,另一名年轻的老师也离开了学校。他是68届的知识青年张玉林——辽宁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副局长。

    张玉林下乡到我们德盛堡大队第六生产队,那时他才15岁。和其他知青不同的是,他从来不打架斗殴,实实在在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村的生活很艰苦,好多知青常常借故回城呆上几日躲躲农忙,只有他等到过年了,才回家同父母团聚,他把生产队当成了自己的家。

    两年后,他仅仅17岁,就当上了六队的队长,令所有人刮目相看。一年以后,张玉林被公社任命为副大队长。又过一年,他来到了学校,图的是走进“知识”的氛围中,可见他的眼光与理想的宽阔与远大。那时,他早就入党了,是唯一一个在农村入党的知识青年。

    我从二道房学校回到德盛堡学校时,张玉林就是老师了,教体育课。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文雅、和善,更是个好学上进的知识青年。那个时候还没有恢复高考,但他手里总拿着一本书看。那时是没有“黄书”可看的,那么,是什么书让他那么入迷?他见我问他是什么书,笑了,原来是当时的初中课本。

    他下乡的时候只念了初中一年级,实际水平都不如现在小学5年级。听说我是老高毕业,他高兴得很,叫我李老师就有了另一番情感,绝不仅仅是相互的称呼了。他向我请教,总是选择最佳时机,从来不打扰我的备课时间,或做其他的什么事的时候。处处为他人着想,克制自己的求知欲望,很让我感动。所以,我就有意思地挤出时间来,对他“循循善诱”。

    1975年,张玉林被组织上“保送”到上夹河的一所中专“进修”,成了一名工农兵学员。毕业后,赶上了恢复高考,他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成一名真正的大学生。

    自从他走后,我们一直没有谋面。大学毕业后,他很快走上了领导岗位,期间,多次回访了他的第二故乡,并给学校送来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在那个时候,彩电可是稀罕贵重的礼物了。只可惜我们没有缘分,几次回来我多没有在家,尽管他他很想见到我。

    自1985年至1998年的十多年间,辽河5次爆发洪水,农民的收入呈现负增长,学校的教学条件更是无从改善。张玉林得知后,一次就捐款2000元,解决了学校笔墨纸张的燃眉之急。

    我的女儿就要大学毕业了,苦于分配无着,我曾打电话给他。他坚定的回答,只要是能办到的,他会不惜一切代价!

    后来,我打消了这个念头。我想,凡是“能办得到的”,最少和违纪擦边,走后门儿就是涉嫌!我们是朋友,或者说我有恩于他,那就非得把风险推给朋友或者必须“投桃报李”吗?

    不久,张玉林见我没有了音讯,才知道我的想法,但他仍然坚持“照办”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