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章 帝国的建立——爱德华一世、威尔士征服与城堡帝国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年,在战争中打败了众多兄弟后,卢埃林的势力与日俱增,不仅把英格兰人从威尔士北部地区驱逐出去,还与南部的邻邦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渐渐地,他不仅取得,甚至超越了他祖父取得的成就。根据当时的编年史家记载,卢埃林不仅是一名骁勇的武士,还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的领袖。用一位英格兰编年史家的话来说,威尔士人追随卢埃林,“就像铁钉被磁铁吸引一样”。

亨利三世的无能也大大加速了卢埃林的崛起。1258年的事件,不仅对年轻的爱德华一世的性格塑造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且导致了英格兰的内战,使整个国家在面对卢埃林的步步紧逼时无能为力。1267年,内战终于结束了。但是这时,英格兰的王权已经遭到了严重削弱。亨利三世被迫寻求与威尔士和解,别无选择的他只能承认卢埃林新获取的领地。而且,他还为威尔士的领袖赐封了新的头衔。在《蒙哥马利条约》中,亨利三世赐封卢埃林为“威尔士亲王”。从此,卢埃林便成为第一位被英格兰国王封赐这一头衔的威尔士本土统治者。

不过,他也是最后一位。《蒙哥马利条约》虽然让卢埃林个人的权势得到了极大的膨胀,承认了他征服的领地。但是,这也为他的毁灭埋下了祸根。虽然条约对卢埃林本人不吝溢美之词,但它本身和《大宪章》一样,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它不仅不能带来持久的和平,反而更可能进一步引发冲突。虽然亨利三世承认了卢埃林获取的领土,但是那些威尔士边境沿线实际丧失了土地的英格兰领主们已经下定决心,要夺回失地。就在亨利三世的统治行将结束之际,一场权力的争夺拉开了序幕,并最终导致英格兰与威尔士之间的战争全面爆发。

雄伟的卡尔菲利城堡最能说明这场战争的规模与性质。为了主张边境附近一处争议土地的权利,格罗斯特伯爵修建了这座城堡。爱德华一世登上王位时,城堡刚刚建造完成。这座新建的城堡成为此后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而且,它作为当时的城堡典型,也完美地体现了12世纪以来城堡建造领域的巨大技术进步。

卡尔菲利城堡与上一代城堡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没有城堡主塔。在12世纪,攻城的技术已经赶上了石塔的发展。这正是罗切斯特城堡的叛军用血的代价得到的惨痛教训。因此,从12世纪末开始,城堡设计者开始尝试运用新的设计理念。他们放弃了建造城堡主塔的做法,而是选择建造高大的城墙,围成一个广阔的包围圈,城墙中间每隔一定的距离,便嵌入一座高于城墙本身的塔楼。塔楼的顶部向前凸出,以便守城者用弓弩正对着城墙根儿射击敌人。这种布局的早期案例,可以参见12世纪90年代在萨福克郡修建的弗瑞林姆城堡。此前不久,多佛城堡主塔四周也修建了一圈类似的城墙。不过,两者嵌入城墙内的塔楼都是方形的。到了13世纪,正如我们在卡尔菲利所见,人们基本上倾向于只修建圆形的塔楼了。毫无疑问,人们认为圆形的塔楼更为坚固。

城堡城墙的最薄弱点一向是在入口或门楼处。在12世纪,门楼一般是一座独立的塔楼,弗瑞林姆城堡就是如此。然而,到了13世纪初期,一种构思更为精巧的设计出现了。城堡建造者意识到,通过在入口两侧各建一座圆塔,可以形成一种新型的更为坚固的门楼。任何想接近城堡的人,必须从两座圆塔之间通过。因此,守卫不仅可以密切监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必要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射箭孔对他们两面夹击。而且,这种新式的设计也在城门上方另外开辟了空间,可以提供(通常是为城堡的主管)住处。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双塔式门楼发展得更为高大,设计得更精巧。到了卡尔菲利城堡出现时,门楼的规模已经与12世纪城堡主塔的规模不相上下。



图3-1 卡尔菲利城堡。

最终,在13世纪,城堡建造者开发出了“同心”式的设计理念,即在核心建筑外布置多重防线。观察卡尔菲利城堡,你会发现除了内部设有一圈城墙、形成了城堡的庭院外,外部也盘踞了整整一圈围墙。和内部的防线一样,这第二道城墙组成的防线设有雉堞(城垛)、射箭孔和门楼。离中心再往外一重,我们可以发现第三道防线,即环绕在城堡之外的巨大的人工湖。像这样的护城河有各种防御上的优点。除了让敌人更加难以正面冲击城堡之外,人工湖还可以把敌人的攻城器械隔离得更远,并且从根本上断绝了敌人在城墙下挖掘地道攻城的可能。

在建成之时,卡尔菲利城堡绝对是一座设施一流的城堡,也是不列颠群岛上最大的城堡之一。在卢埃林看来,卡尔菲利城堡的所在地就是他的后院。自己的后院出现这么一座庞然大物,卢埃林显然大为光火。在城堡建造过程中,卢埃林亲王先后两次侵占了这片地方,导致建筑工程的中止。与此同时,他也在向英格兰国王抱怨。然而,亨利三世已被架空,他阻止不了格罗斯特伯爵。国王去世后,摄政政府让这一问题进一步恶化了。到了1274年,尽管卢埃林非常不悦,卡尔菲利城堡也基本建成了。在苦闷与愤恨中,亲王把他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新国王爱德华一世的身上。而这时,爱德华一世刚刚结束十字军东征返回国内。

值得钦佩的是,爱德华一世并没有立即表明立场。首先,他与格罗斯特伯爵之间的感情本来就不融洽。再者,从爱德华一世的个人立场上来说,他也不想得罪卢埃林。当然,理由也很充分:国王刚刚结束十字军东征回国;为了十字军东征,他已经债台高筑了。恰好,威尔士亲王欠他不少钱。1267年,国王认可了亲王的头衔,承认了他征服的土地;作为回报,卢埃林应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向国王献金25000马克(合16666英镑)。爱德华一世可损失不起这么一笔巨款。确实,恢复盎格鲁-威尔士的关系,好处实在巨大。所以,虽然亲王故意缺席爱德华一世的加冕仪式,爱德华一世也选择对此视而不见。

爱德华一世没有表明立场,但他也没有解决亲王的问题。这位威尔士人还是咽不下这口气。如果从卢埃林的立场考虑问题,25000马克只换回一纸没有实际效力的废约,这代价也确实太大了。要知道,他可是威尔士亲王!如果像格罗斯特伯爵这样的人,都可以随便建造像在卡尔菲利那样的城堡而不用付出任何代价,那他这亲王的新头衔,不就是个笑话吗?他费尽心机取得的成就,又有什么意义?卢埃林越想越感到沮丧。结果,沮丧之下,他便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想逼迫爱德华一世就范,于是他不仅拒绝向国王还款,还拒绝行效忠宣誓礼。

效忠宣誓是一种象征。向某人行效忠宣誓礼,要求行礼人跪在对方面前,双手合在一起,作祈祷状,然后把手交到对方手中,进行效忠宣誓。这是公开的仪式,旨在宣布依附关系的建立。1969年,当查尔斯王子在卡纳芬被封为威尔士亲王时,在超过5亿的电视观众的面前,他向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行了和上述细节一模一样的效忠宣誓礼。

1275年,爱德华一世决定,是时候为卢埃林举行这盛大的仪式了。国王向亲王提供了多次机会,让他向自己效忠宣誓。但是,每一次卢埃林都能找到无法到场的理由。所以,这一年的复活节,国王考虑,为了替卢埃林省一些麻烦,自己不妨多行一些路。于是,国王与皇室成员来到了切斯特。为了一睹这盛大的典礼,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政要人士也齐聚于此。在电视和报纸尚未发明的时代,为了做好宣传工作,爱德华一世唯一的选择就是让现场坐满见证的观众。我们可以想象,典礼这一天一定和1969年的那天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