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落在驯鹰师手臂上的猛禽的图像。据阿拉伯编年史记载,亚济德(Yazīd,公元680~683年在位)和瓦利(Walī,公元743~744年在位)两位哈里发都是狂热的驯鹰爱好者。[74]在阿拔斯王朝统治时期,鹰猎活动已经成为宫廷中皇家狩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哈里发和贵族们会使用多种多样的猛禽进行狩猎,包括鹰隼(falcons)、苍鹰(goshawks)、雀鹰(sparrow hawks),甚至雕(eagles)等。[75]
这样,问题便回到了猎鹰本身与鸟类的识别上。几乎所有地方的鹰猎活动都会使用各种各样的鹰种,甚至包括猫头鹰![76]有的时候,人们会同时使用不同的鹰种——如矛隼(gyrfalcons)和猎鹰(hawks)——以迷惑猎物,达到最大程度的捕猎效果。[77]不可避免的是,由于鹰猎活动中涉及了大量的猛禽,专有术语的问题便出现了。可以确定的是,中世纪的鹰猎活动指南对各种狩猎用鸟进行了仔细而准确的区分,而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与鸟类学知识对其进行复原。譬如,弗朗索瓦·维尔(François Viré)便成功辨识了阿拉伯语手册中出现的主要猛禽的名称。由于手册中的很多鸟类及其名称来自于伊朗文化圈,因此维尔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波斯语中的相关术语。[78]目前的问题在于,关于贵族鹰猎活动的很多信息来自于个人叙述和旅行记录,其中所使用的术语精准度有所欠佳。面对在这些资料中出现的“猎鹰(hawk)”等的通称,我们根本无法判定其具体所指的猎鹰品种。
另一个问题是不同语言之间鹰种名称的对应问题。马可·波罗曾说,忽必烈定期使用“大雕”进行狩猎,在这里他指的很可能是金雕或普通的雕,即“Aquila fulva”。[79]然而,蒙古人及其来自于诸多民族的臣民又是如何称呼这些鸟的呢?在这一方面,中世纪时期的一些多语言词典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帮助。14世纪时,在也门编纂的《王之词典》(Rasulid Hexaglot)中便提供了如下词语的对应词:阿拉伯语中的雕(eagle)写作“”,相当于波斯语中的“ulah”、突厥语中的“qara qush”以及蒙古语中的“bürküt”。[80]因此,尽管仍有一些模糊不清,我们也能大体了解不同时空范围内所流行的各种鸟的种类,也获得了许多关于这些鹰类在获取、训练与调用方法层面的知识。
在审视猛禽的获取方法时,我们将把现阶段的研究集中至最初的一步,即在野外捕获猛禽。而后文将会从不同的角度论及其他类型的猛禽获取方式,比如皇室馈赠、贡品与购买等。
有经验的驯鹰师一般认为,被圈养的食肉类猛禽很难繁殖,因此必须依靠野外捕获。专家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在方法上捕捉成年猛禽和幼鸟哪种更好。[81]关于这一点,人们众说纷纭,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尽相同。腓特烈二世认为,从巢中捕获的猛禽幼鸟在长大后并不像野外长大的猛禽那样强壮或健康,原因是任何驯鹰师也不如猎鹰的父母懂得如何抚育幼鹰以使其正常发展。因此,雏鹰(eyass)——驯鹰中用于指代尚未离巢的雏鸟的一种术语——与野外捕获的成年猛禽相比,远不如后者强壮,在狩猎技术方面也无法相比。[82]在日本的驯鹰师中,类似的观点也非常普遍,即认为这两种不同方式抚育长大的猛禽之间有一些难以兼顾和权衡的因素。尽管在野外捕获的猛禽已经是富有经验的猎手了,但很有可能已经养成了自己的狩猎习惯和技巧,与驯鹰师的喜好或许会存有差异。与之相对,雏鸟更容易塑形,而且显然与驯鹰师之间可以缔结更加亲密的纽带。但是,日本驯鹰师也意识到,雏鸟也因此需要进行更加广泛而昂贵的训练,并且始终无法成为像野外捕获的猛禽一样成功的猎手。[83]
从近期的实践来看,人们对此的意见始终没有达成真正的一致。在阿拉伯,人们普遍喜欢使用野外捕获的成年猛禽,尤其是针对猎鹰;而在内亚地区,人们通常会选择驯养雕的雏鸟进行狩猎。[84]显然,在选择何时捕获猛禽时,文化传统与欲捕猎鸟种的生活习性是人们需要考虑的主要可变因素。
对于成年猎鹰而言,捕获的方式不尽相同。一般而言,人们会用鸽子或其他常见的猎物将猎鹰引诱至一个封闭的空间中,然后再用捕网或陷阱将其抓获。[85]有的猛禽还被认为是珍贵的商品。在中世纪的欧洲,这些猛禽的培育基地被严密看守,防止任何形式的干扰。而有的时候,如在19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当地居民享有接近特定的猎鹰栖息地的世袭特权。[86]
在被捕获后,猎鹰会被比较粗暴地对待并经受严苛的训练。难得的是,在传统手册和之后的目击叙述中,关于这些训练活动都有比较完整的记录,其内容在欧亚大陆范围内基本一致。在所有的例子中,核心内容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条件反射”,即按驯鹰师的意愿来逐步改造猎鹰的行为方式的一系列奖惩措施。[87]
其中,第一步首先是“人化(manning)”,即让猎鹰适应人类的陪伴,尤其是驯鹰师的存在。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的驯鹰实践,这一步通常包括了“遮蔽(hooding)”或“缝合(sealing)”,也就是暂时将鹰的眼睑缝起来。此外,鹰的活动也被多种方式所限制。[88]人化的过程需要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在此期间,驯鹰师是猎鹰食物的唯一来源。
在鹰已经充分习惯人类的存在之后,驯鹰师将“再次训练”猎鹰按命令进行狩猎。在欧洲和伊斯兰世界的史料中,对这一技术的描述基本相同。[89]首先,驯鹰师会给猎鹰提供新宰的猎物,之后允许它猎杀送至面前的活鸟。最后,猛禽被放飞袭击跛行的鸟,以保证可以成功猎杀。在后面这一步中,有时猛禽是被拴在一根长长的被称为细皮条(creance)的缰绳之上的。就这样,猛禽便逐渐可以将高成功率和作为奖励的食物与人类的命令联系起来。到了这一步,我们便可以使用没有喂食的猛禽去野外进行实验了。
由于食肉类猛禽极受珍视且训练费用高昂,因此平时会受到人们细致的关心与爱护。驯鹰师会精心为这些猛禽进行清理,使用一些预防性药物,并请医生为它们治疗特定的疾病。传统驯鹰师可以识别多种猎鹰疾病,并且能够进行相应的诊断与治疗。他们会给猎鹰把脉,为其开具各种复合药和外国调和药。[90]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治疗方法因文化圈而异。但正如之后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由于驯鹰师经常在不同文化圈之间迁徙,他们所具有的兽医技能实际上也随之进行了传播。
对古今驯鹰师而言,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便是如何确保猛禽在自由放飞狩猎后仍会返回。尽管这些猛禽已被驯化,但是一旦被放飞到空中,控制起来便没那么容易了。对此,驯鹰师们采取了各种方法,如16世纪的俄国人喜欢使用鼓声来召唤猎鹰从狩猎中返回。[91]截至目前,最常见的方式是使用诱饵——诱饵既可以作为一个视觉标识,也可以在猛禽未能捕捉猎物时成为引诱其返回的奖励。19世纪时,波斯驯鹰师忽撒姆·阿杜拉(Ḥusām al-Dawlah)保持了自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据忽撒姆解释,诱饵通常是用皮带系在长竿上的一块鲜肉,自幼鹰进行训练时便会对之进行展示,并以其中的一小部分作为食物喂养幼鹰。此后,拴在皮带上的猎鹰会被置于离诱饵愈来愈远的位置,直至最终被释放。这时,猎鹰便会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