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习惯于返回至诱饵处领取预期的奖励。[92]
尽管受到了种种训练,但猎鹰依然会从笼中逃走。因为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人们不得不组织专门的狩猎活动来寻找这些“走失”的鸟儿,而每只鸟的身上都会贴上“特制的标识(nīshān)”以防弄混和引起纷争。[93]在应对这些意外情况方面,蒙古人或许是准备最为充分的。作为游牧民族,蒙古人非常擅长寻回走失的家畜并归还给失主,而这种行为在帝国时期便被用于找寻猎物。元朝甚至还有一种被称为“阑遗监(boralki/buralki)”[94]的特殊官员,专门负责归还包括逃走的鹰隼在内的各种走失动物。[95]
另外一种防止猛禽逃走的主要方法是与之建立感情纽带。驯鹰师精心照顾这些鸟儿,给它们提供喜爱的食物,还会为它们起名字,每当奖励猎鹰时便会用名字来呼唤它们。[96]通常而言,一位驯鹰师会从一只猎鹰被捕获之日起便开始负责管理它的生活。虽然这种方法的效果如何目前并无相关的数据或史料记载,但是人类显然会与驯养的猛禽之间建立感情。在突厥乌古斯的系列史诗《先祖阔尔库特书》(Book of Dede Korkut)中,描述的各种噩梦便包括了所养的鹰隼在自己手上死去的悲剧以及其他令人悲伤的场景,如与自己的战友或马儿分别,青春的逝去或是丢失一只鹰隼等。[97]帖木儿帝国的官员与阿拉伯酋长会为自己的猎鹰走失或死去而哀悼,其中一位阿拉伯贵族甚至为自己死去的猎鹰举行了葬礼,并将它葬在棺椁之中。[98]对有些人而言,与猎鹰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20世纪初的中国新疆,C.P.斯克莱因(C.P.Skrine)遇到了一位柯尔克孜人,后者告诉他,即使给他一百两银子——在当地那时是很大一笔钱——他也不会与自己翼展可达7英尺的猎雕(qara qush)分离。[99]
鹰猎活动需要配备相当数量的装备,这些装备的标准在欧亚大陆范围内大多一致。除了诱饵,鹰猎活动还需要准备鹰脚带(jesses),即一种系在鹰脚上的带铃皮带,用于固定细皮条;响铃用于在隐蔽地形中追踪进行狩猎的猎鹰;罩布也是鹰猎活动的标准装备,用于在前往狩猎场的运输途中让猎鹰保持镇定。当然除此之外,驯鹰师还需要一副结实耐用的手套以供猛禽在捕猎时起飞和降落。[100]有些鹰种需要使用特殊的专业装备。譬如,猎雕(hunting eagle)的体形非常庞大而且沉重,因此在运输中会被置于一根可以固定在马鞍或车座的叉形架子之上。直至近代,这还是内亚地区的一种常见行为。在一本公元10世纪的阿拉伯鹰猎活动指南中,这种设备被称为“dushākh”,该词起源于波斯语的“dūshakhah”,意为“枝杈(branched)”或“分叉(bifurcated)”。[101]自然而然的,热爱这项活动的人们发明了一系列相关的词汇与专业设备。[102]
在野外放飞并部署猛禽的手法有很多种。据凯卡斯(Kai )叙述,皇家猎手在鹰猎活动中基本会在两种方法中二选一。一是让一位专门人员来替他放飞和控制猎鹰,从而彰显其仆役的技能;二是选择亲自放飞,进而展示其个人能力。[103]
图7 手持鹰隼的莫卧儿帝国王公
资料来源:水彩画,绘于公元1600~1605年。美国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喜瑞玛内克夫妇(Nasli and Alice Heeramaneck)收藏。
当然,在实际活动中,王公也可以选择两种方式同时使用。
另一个需要进行选择的是放飞方式。在鹰猎活动中,人们既可以徒步放飞猛禽,也可以从船上放飞,或者像忽必烈一样从大象上放飞。但是,对欧亚大陆的贵族而言,最受欢迎和最常见的方式是从马背上放飞猛禽。[104]在中世纪的伊朗、俄国和英格兰等的图像证据中,都反复出现过男女驯鹰师骑在马上,手腕上立有猛禽的场景。[105]因此,空旷而开放的场地是最适合鹰猎活动的地形——这种地形对猎鹰、马匹和骑手都非常合适。[106]
当然,鹰猎活动中最常见的猎物就是除了猛禽之外的其他鸟类。在14世纪的也门,拉苏里王朝(Rasūlid)的皇室会使用各种鹰隼和猎鹰来猎取那些飞来南方过冬的候鸟。[107]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在莫卧儿帝国,人们会先骑马包围白鹭群等猎物,之后再放出猛禽进行攻击。[108]
尽管鸟类可能是欧亚大陆很多皇室驯鹰师的常见猎物,但是更有吸引力的名贵猎物则是一般用马匹和猎犬才能猎取到的大型陆地动物。实际上,皇家狩猎活动的一大重要特征便是,在狩猎活动中使用的动物搭档经过“训练”后可以攻击的猎物要比这些动物原本在自然环境中可以对付的猎物要大得多。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包括莫卧儿帝国的皇帝与印度王侯等在内的皇家猎手认为这种“消遣活动”更加有趣,可以展现他们所训练的猛禽的“精神和勇气”。[109]
雕作为经过训练的肉食鸟中最大的一种,也是这类鹰猎活动的明显选择。在自然环境中,金雕通常捕猎的是野兔和土拨鼠,而这些猎物的体重最多只能达到金雕体重的20%。[110]如果要对雕的通常行为模式进行转变,这一过程一般会经过严苛的重新训练。据夏尔丹讲述,1670年代在波斯,人们在训练雕时会首先使用鹤等大型鸟类,之后进阶至更大的猎物,如羚羊和鹿。具体方法则是,“在兽皮内填满稻草,在其中一只的头部绑上一小块肉,再将其置于四轮车上。这样一边移动车子,野兽(雕)便会跟着吃肉,进而使之逐渐适应这种行为方式”。此后,驯鹰师会将单只或成对的猛禽带至野外,让其攻击猎物的头部或眼部,以达到让猎物行动变缓或四散分开的效果,从而便于猎手进行捕杀。夏尔丹总结称,这种技巧可以适用于除了野猪之外的大多数猎物,因为野猪会将“鸟撕成碎片”。[111]十年后在苏拉特,约翰·奥文顿(John Ovington)记录了完全相同的训练技术,即“在假冒的羚羊的鼻子上放置肉块”。此外,野外训练部分的内容也是一样的。[112]中国清朝和内亚地区也延续了这一传统,会训练雕去独立地攻击狐狸、狼、鹿和野山羊等。[113]
体形稍小的猎鹰也可以以这种目的进行训练。穆斯林社会的狩猎指南中有相关记述,指导人们一步步地诱导猎隼(saker falcons/Falco cherrug)攻击瞪羚或羚羊。[114]在经过足够的训练和准备后,鹰隼和猎鹰可以在狩猎活动中协助人们猎取有蹄类动物;在成功猎杀一头猎物后,猎鹰获得的奖励则是血和肉。[115]安东尼·詹金森(Anthony Jenkinson)记述,在1550年代的布哈拉,猎鹰被用于攻击“野马(wilde horses)”,也就是东亚野驴(onagers),这样猎手便可以捕获并用手持武器将其杀死。[116]在有些时候,小型鸟——至少在印度——会被训练以接力的方式去攻击这类更大的猎物。因此,借用奥文顿的表达来描述,“在一只猎鹰向上飞行的时候,另一只猎鹰便会向下俯冲发起攻击”。[117]
图8 攻击野鹿的猎雕
资料来源:《东西伯利亚与西西伯利亚:七年探索与冒险记》(Oriental and Western Siberia: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