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猫科动物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之后便开始全力加速。这段高速奔跑的距离一般会持续300~500码,而在这个时候,如果猎豹的行动失败了,它便会放弃捕猎——因为猎豹无法有效地散发热量,若是继续奔跑更长的距离,其体温将会过高而有生命危险。相反,如果行动成功了,猎豹便会赶上猎物——通常是瞪羚——再用前爪将其击倒。这也就是为什么,猎豹所攻击的猎物一般都比自己的体形更小一些。在猎物被击倒在地之后,猎豹便会扭住猎物的后颈,咬向气管使其窒息死亡。

猎豹幼崽一般在5个月大时开始跟随母亲外出捕猎。实际上,母豹与幼崽合作捕猎的失败率较高,大约在73%。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幼崽缺少经验,二是母豹需要保护幼崽不受其他肉食动物的攻击。与家养猫类相同,母豹会捕捉一些猎物——如疣猪和瞪羚的幼崽——供小猎豹进行练习。最初,小猎豹会对它们的猎物进行并无实际效果的攻击,最后由母豹负责将猎物杀死。一般而言,小猎豹需要训练一年或以上才能成功地自己捕猎。有趣的是,在前现代时期的中东和印度地区,猎手与观察人类控制猎豹捕猎的人们对捕猎内容进行了记录。根据这些记录复原,猎豹的捕猎过程是这样的:猎豹在捕猎时既会悄悄行动,也会依靠速度;一旦行动失败,猎豹便会放弃捕猎,而且会像有的人所说的那样,变得“怒气冲冲”。在这种时候,驯豹师便会安慰猎豹,告诉它下次肯定会做得更好。[216]当然,这种“怒气冲冲”的状态也与猎豹需要降低体温有关。最后,驯豹师——如贾汗吉尔——清楚地知道,使用猎豹捕杀猎物并不是血腥之事——至少在开始阶段是如此——而是更注重“捕获”的行为。[217]

驯豹师与猎豹之间形成的纽带是二者在训练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副产品。据前现代时期的穆斯林与欧洲地区的史料记载,猎豹在被驯化后,其行为举止就像是一只友好的犬类动物。[218]阿克巴大帝曾经拥有的一只猎豹会在“不戴项圈或锁链”的情况下跟着他走动;18世纪末期,在坎贝(Cambay)工作的一位英国官员查尔斯·马利特爵士(Sir Charles Malet)饲养的猎豹也有类似的行为,人们只有在担心它会攻击家养动物时才会将其拴住。[219]近期,因电影《狮子与我》(Born Free)而闻名的乔伊·亚当森(Joy Adamson)所养的猎豹幼崽变得十分驯服而且与她感情深厚,甚至在稍微长大后还会哄诱周围的人和它一起嬉戏。[220]正是因为猎豹很容易与人类建立纽带关系,所以人们对待被驯服的猎豹会像对待猎犬和猎鹰一样,往往为它们取各种名字。[221]

无论是早期的旅行者还是现代的田野动物学家,在对猎豹的行为进行评判时,大都一致认为这类动物不会对人类造成威胁。在塞伦盖蒂工作的生物学家兰德尔·伊顿(Randall Eaton)指出,猎豹攻击人类的案例很少见,而且一般是人类干预了猎豹的猎杀行为所致。根据兰德尔自己的田野经验,他本人偶尔也会被猎豹跟踪,但那只是在他跟踪猎豹时才会发生的情况;换言之,也就是在他蹲伏或俯卧时才会发生。只要他站起来,猎豹一般都会对他失去兴趣,他也从未遭到过攻击。伊顿认为,在他站起来之前,猎豹将他误认作潜在的猎物。猎豹的这种行为与其捕猎方式是完全相符的,因为猎豹所捕捉的猎物体重通常只有其体重的一半,所以猎豹并不会袭击体形更大的动物,如成年人类。在另一处资料中伊顿曾提到,猎豹“不能猎杀大型的猎物,是由于它们以速度见长,而这一特长也弱化了猎豹的整体尺寸、力量与猎杀手段——牙齿与爪子”。猎豹的头部较小,故牙齿的尺寸也缩小了;它们的爪子为了适应奔跑,所以形状更类似于犬类而不是猫科动物。[222]因此,可以预想的是,在猎豹的大脑中人类并未被列入可能的猎物范围之内。

在皇家宫廷,猎豹去野外捕猎时会有自己的一套排场。在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时期,猎豹在皇家营地中拥有自己的帐篷(chītā-khanah),有时还会被人用轿子(palki)抬着,配以遮阳用的顶篷。[223]在野外,猎豹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捕猎。有时,在空旷地带或是进行伏击时,猎豹会在地面上捕猎;但最常见的情况是,猎豹会从各式运输工具或是象背、骆驼背和马背上跳下发动攻击。[224]

凯卡斯曾建议王公不要与猎豹同骑一匹马,因为这种做法有损尊严,看起来“像是扮演了猎豹的侍从”。但尽管如此,这种行为实际上是非常普遍的。[225]使用猎豹进行的狩猎活动所需的基本装备包括鞍座、头罩和缰绳(qalādah,在波斯语中用于表示猎犬与猎豹的数量)。[226]在伊斯兰世界与中国的画作中,驯豹师一般会使用一根指挥棒(baton,有点类似较短的高尔夫球棍)来训练和控制猎豹的攻击。[227]

关于使用猎豹在马背上进行捕猎,最好的记述来自于夏尔丹。在描述1670年代在伊朗举行的一场狩猎活动时,夏尔丹提到人们使用了一种名为“Yourze(yūz)”的经过训练的猫科动物,而且这种动物“并不会攻击人类”。他继续描述,这种猫科动物戴有锁链和眼罩,坐在驯豹师身后且一同骑马。当发现猎物后,驯豹师便会撤去其眼罩和锁链,并将猎豹的:

头转向猎物的方向;如果猎豹看到了猎物,就会发出叫声,跳下马去,进而扑向猎物,将之制服;如果猎豹未能成功地捕获猎物,则通常会感到气馁,并且停止捕猎。这时,驯豹师需要走到猎豹身边对其表示安慰,表现出疼爱,并告诉它未能捕到猎物并不是它的错,之前没有让它正面面向猎物等。驯豹师认为,他[猎豹]能够理解这种说辞,而且会感到满足。[228]

尽管中世纪的专家曾对猎豹的速度进行过论述,但猎豹的狡猾及其对掩体和遮蔽物的利用,才是最吸引人类的一种特性。[229]最能体现猎豹的这些技能的是在一种名为“hackeries(印地语为chhakra)”的二轮牛车上进行的捕猎,这也是印度国内一种常见的狩猎形式。[230]

关于这种使用猎豹进行捕猎的狩猎方式,最生动而详细的记述来自于欧洲的旅行者。对他们而言,这种狩猎方式非常新奇,因此十分值得评论。[231]根据这些欧洲旅行者在目击后的叙述,两名侍从会陪同戴有头罩和缰绳的猎豹,将之抬上由两头公牛拉动的二轮牛车。在印度乡村,牛车和公牛都很常见且并不具有威胁,因此可以顺利行至离羚羊群200码以内的地方。

图9 手持指挥棒的驯豹师

资料来源:《帝王纪》(Shahnama),此画绘于约公元1444年。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约翰·L.西弗伦斯基金会(John L.Severance Fund)收藏。

这时,猎豹的头罩和锁链被解去,它跳到地上,弓起身躯,利用能找到的任何掩体,开始偷偷地靠近猎物。一旦羊群显现警觉,猎豹便冲了出去,几步之内便扑向了锁定的猎物。通常而言,猎豹会先用爪子将猎物击倒,之后再抓住猎物的喉咙。在这个时候,驯豹师会赶过来,将被制服的猎物的喉咙割断,之后在瓢中装满血,将之作为给猎豹的直接奖励。之后,驯豹师还会再切下一块腰腿肉给猎豹食用。

图10 二轮牛车上的猎豹

资料来源:塞尔玛·海斯出版社(Selmar Hess),约1900年版,纽约。笔者收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