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狩猎活动不仅是一项体力挑战,也是一种心理挑战,这一点广为人们接受。迪奥·克利索斯顿认为猎手必须能够骑马和奔跑,直接与猎物进行搏斗,并且忍受严寒酷暑与饥饿干渴。[124]除此之外,印度政治思想家考底利耶还在这项考验单内增加了野火与在荒野中迷路的情况。[125]在5世纪的梵文戏剧《沙恭达罗》(Shakuntala)的第二幕开篇,宫廷小丑一边叹气一边对观众高声说道:“可恶!可恶!可恶!我受够了与喜爱运动的国王为伴。”接下来,小丑继续抱怨在野外度过的大量时间,包括那些无法舒适安眠的夜晚、匆忙的饮食和体力的耗尽。最后,他向热爱狩猎的君主请求,在艰苦的狩猎活动中休息一天。[126]
除了以上所说的严酷条件,猎手还面临着死亡的可能。凯卡斯曾提醒读者,很多王公都死在了野外。[127]尽管皇家狩猎活动经过了精心的策划,但仍会时常导致致命情况的出现。在出征期间沾染的疾病曾导致多位拜占庭皇帝、俄国大公与穆斯林苏丹的死亡。[128]射偏的投射物有时也会产生受害者,此外还有不定的“意外事故”也会导致重伤或死亡的出现。[129]或许最常反复出现的危险便是从马背上摔下来。一位在唐朝朝廷任职的突厥将军曾告诫唐太宗(公元626~649年在位),即使在皇家狩猎场内骑马“追逐野兔”也具有一定的风险。[130]这位将军的建议非常有道理,因为据已知史料记载,狩猎活动中有过相当多数量的与骑马相关的伤亡情况,包括:鲜卑首领、外出征战的国王、拜占庭帝国的将军、伦巴德(Lombard)国王、格鲁吉亚君主、蒙古可汗、疏勒(Kashgar)王公以及一位在暹罗的格鲁吉亚猎手。甚至连著名的巴赫兰·古尔都曾在所骑的骏马落入深坑时险些丧命。[131]
野兽作为一种明显的危险来源,造成的伤亡情况似乎要少一些。牧鹿和麋鹿有时会令皇家猎手受伤或丧命,但是这种情况非常罕见。[132]更为常见的场景是猎手在千钧一发之时得以侥幸逃生,这也是他们喜爱给下一代讲述的谈资。在对儿子的劝诫中,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称赞了狩猎活动的优点,并将其风险最小化。虽然如此,他也提到自己在一生的狩猎生涯中曾被抛至野牛角上、被牧鹿刺伤、被麋鹿踩倒、遭到野猪的袭击、被野熊咬伤,还曾被一只不知名的野兽掀落下马。[133]
当然,这其中的秘诀在于具有——或是看起来具有——英雄气概,因此才能够在这些惊险的经历中幸存下来。狩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给人荣耀,因为正如普林尼所言,人类被认为是“所有动物中最弱的一种”。[134]很多野兽都比最强的人类还要更快、更壮、更大。此外,人们认为很多动物具有比人类更为敏锐的感官;与之相比,人类的视觉、听觉与嗅觉都不在同一个层次。[135]因此,与动物最强悍的特质进行对抗而且还能从中胜出的话,总是可以为个人带来特别的声望——因为这种对决的体能挑战性要超过任何人类之间的竞争。在前伊斯兰时期,据称陀拔斯单的一位王公曾追逐一只牧鹿,一直追了40英里,最终在游过一条河后将猎物杀死。[136]在这个过程中,这位王公在动物所擅长的领域——速度与耐力方面——获得了胜利,因此他获得了后世的称赞。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狩猎活动是验证王公勇气的一种方式。据希罗多德记述,克洛伊索斯(Croesus)的儿子阿图斯(Atys)是吕底亚(Lydia)的国王,他在得知父亲不希望自己参加一场危险的狩猎活动时表现得非常沮丧。阿图斯回应称,战争与狩猎活动不仅是获得荣耀的主要途径,也是向朋友、家人与臣民证明自己勇气的方式。他问自己的父亲,如果他不参与狩猎活动,那么当他走在市场上时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子民呢?[137]很多王公想必都经历过这种压力,因此才会不顾理智的判断与生存的本能,不得不选择与野兽进行搏斗。
其中,搏斗的方法之一便是在封闭的空间中与被俘的动物对抗。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有在一旁观赏的观众,之后这些观众会对外宣扬猎手的事迹。据中国史料记载,汉朝时一位年轻的朝臣曾被放入老虎坑中以检验其自称的英勇;外国旅行者也曾记述,在16世纪晚期的莫斯科公国宫廷,手持长矛的贵族曾在大坑中与野熊对战。[138]在这种比赛中获胜不仅可以为猎手带来名誉,有时也能带来赦免。在亚美尼亚的传说中,曾有一位名为斯姆巴特(Smbat)的贵族参与了一场针对拜占庭帝国皇帝莫里斯(Maurice,公元582~602年在位)的叛乱。因此作为惩罚,他被投入了竞技场的野兽群中。然而,令所有人惊讶的是,斯姆巴特杀死了一头熊、一头公牛和一只狮子,并当场因其英勇的行为而被赦免。[139]
当然,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在狩猎场中与动物进行对决。在这些情况中,年轻的勇士会选择猎取现存的最凶猛有力的猎物。在欧洲,人们可能会选择野熊或野猪;而在内亚地区,野生的(更有可能是野化的)大夏骆驼(Bactrian camels/shutur-i ṣaḥrāī)通常被认为是最适合王公同时也是最具有挑战性的狩猎对象。[140]当然,每当有大型猫科动物存在时,其都会自动地成为检验猎手英勇程度的试金石。辽圣宗(公元983~1031年在位)曾骑马用弓箭连续快速猎杀了两只老虎,得到了人们的诸多赞赏。[141]
自然的,在历史资料和传说故事中,能够徒步手持武器独自与猎物进行搏斗的猎手可以积累更多的荣耀。[142]因此,对一个人英勇程度与力量的终极测试在于此人能否或多或少地在没有协助的情况下战胜地面上最令人畏惧的猎物,即大型猫科动物。
据编年史资料记述,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艾敏(al-Amīn,公元809~813年在位)曾经用匕首杀死过一只狮子,而伊拉克的塞尔柱帝国的苏丹基雅斯·艾丁(公元1134~1152年在位)据说曾在“没有任何生物帮忙或协助的情况下”杀死了多只狮子。[143]尽管这些记录的准确性有待商榷,但此后来自于印度莫卧儿帝国的记述则有力地证明了与大型猫科动物的对抗已经或多或少地成了宫廷惯例。这种惯例似乎是从阿克巴大帝当政时开始的:在阿克巴还是一位王子时,他便曾徒步挥剑杀死了一只雌虎;在继承帝位后,据称他曾经只携带火器在地面上猎杀老虎。[144]公元1609年前后,17岁的沙贾汉在父亲贾汗吉尔面前用剑杀死了一只狮子,但当时有一位印度侍从进行了协助。[145]据贝尼埃记述,奥朗则布曾命令儿子马哈木(Maḥmūd)在不使用常规捕网的情况下猎取狮子,他宣称自己在当王子时便已经能够做到这一点了。马哈木通过了这场顺从与勇气的考验,“仅损失了两至三位随从”和一些“被踩踏”的马匹。贝尼埃指出,在这之后,严厉的奥朗则布对儿子表现了更多的偏爱。[146]
即使这些与动物的对决是发生在有人协助的情况下或是部分受人控制的环境中,也可以在极端情况中被认为是鲁莽的行为。但是需要记住的是,这种对决只会发生一次:如果狮子获胜了,那么不可能再出现另一个回合的较量;但如果王子获胜了,他可以在余生中不断回味这个瞬间。谁会去质疑一位曾经击败过狮子的人的勇气呢?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