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狩猎活动是一种常见而正规的活动,因此王公可以携带大批军人前往野外,而且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怀疑。然而,一旦这些军队抵达野外又远离他人注意时,其真正的意图可能差异极大。因此,狩猎活动是一种极好的掩护,是欧亚大陆范围内贵族阶级经常使用的方法——有时可能完全出于非常私人的原因。例如,狩猎活动可以掩盖为逃跑和政治叛逃所作的准备活动,远离国内或国外敌人的威胁。[112]
同样,狩猎活动在战时也是一种常用的策略。当然,狩猎活动有时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从长时间战斗的无趣中得到一些放松。[113]此外,狩猎活动也有严肃而凶险的目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将个体猎手作为间谍使用,而最为常见的做法则是将狩猎活动作为复辟活动的掩盖。倭马亚王朝的卫队(shākiriyyah)和伊朗的蒙古军队(cherig)都曾经利用狩猎活动来探查敌对势力的情况,以探明对方的意图与实力。[114]公元7世纪末,在唐蕃交战期间,吐蕃军队以狩猎活动作掩护,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挑衅活动。同样娴熟使用这种策略的还有拜占庭帝国与花剌子模国的军队,他们利用狩猎活动来掩盖己方调兵、撤退和全体退兵等行动。[115]尽管狩猎活动在战场上是一种有用的策略,有时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干扰军队,令其在主要任务上分心;或者如穆斯林的战争著作所告诫的那样,可能会暴露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在设置伏兵的时候。[116]
考虑到狩猎活动可以欺骗和延误敌军,因此其具有明显的外交用途。1190年代,塔玛尔女王用狩猎活动转移了一位穆斯林王子的注意力,并趁此机会决定了该如何解决他;1680年代,暹罗国王想要摸清萨非王朝使节的目的,于是选择外出狩猎,趁着他“不在朝”,其手下人员对波斯人进行了询问。[117]在这些情况中,狩猎活动是一种外交工具,一种文雅的欺骗方式。然而,狩猎活动虽然通常很灵活,却依然能够在跨国关系中传递明确的信息。
在提庇留的养子日耳曼尼库斯(Germanicus)去世后,帕提亚宫廷暂停了皇家狩猎活动,以此表达哀悼之情。[118]朝廷甚至可能会允许外国统治者在自己国内举行狩猎活动,如隋朝(公元581~618)曾在587年给予一位突厥首领这一特权,通过这种特殊行为来宣示对其的宠爱和信任。[119]让外国使节参与皇家狩猎活动的做法,可以展现对他的尊重;或者,统治者可能会缩短狩猎活动的时长来接见使节,以此表现自己的兴趣与重视。1793年,马戛尔尼在抵达北京时被告知,乾隆皇帝特地中止了秋季狩猎活动,以便尽早地接见这位英国人。马戛尔尼意识到,这种对时间安排的重视,是在以外交方式告知他,不要在中国耽搁时日,应当按期返回国内。[120]这是一种非常微妙的交流方式,不需要使用任何尖锐的言辞,也不会给个人或国家带来任何难堪。
狩猎活动很容易被用于传达政治氛围的改变,而且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这一点体现在萨珊王朝与其属国亚美尼亚之间的关系中。萨珊王朝皇帝派往亚美尼亚国王提格兰五世(公元338~351年在位)的代表必然会被邀请参加皇家狩猎活动和筵席。然而,据一则亚美尼亚史料记述,由于波斯人具有恶意、好妒、邪恶和狡诈,亚美尼亚宫廷认为“[这位代表]不需要看到大规模狩猎的场景……而是给他看一些零星稀疏的狩猎活动[并且]仅仅以此来招待他”。此外,亚美尼亚宫廷还决定,“由于对这一邪恶种族的痛恨”,他们不会进行任何大型的猎杀活动,狩猎活动的举行“仅仅是遵循形式上的需要”。[121]几十年之后,在伊嗣俟一世(公元399~421年在位)统治期间,当萨珊王朝的统治者试图让本国皇帝的儿子继承亚美尼亚王位时,当地王公表达不满的方式是拒绝“在狩猎活动或体育活动中以王室的礼仪接受他”。[122]在这两个例子中,臣民虽然并未直接公开叛乱,却依然可以向最高君主传达明确的信息。
由于狩猎活动自身的属性,它允许朝臣展现自己的军事能力和真实立场。作为一种演练活动,这种行为可以传递强大的讯息,警告自己的邻国和对手,或是对它们的行为施加影响。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的是,外国使节通常甚至是必须作为宾客参加皇家狩猎活动。[123]在早前的中国,这是一种常见的策略。约公元前150年的一篇赋文便写道,齐王为了招待敌国派遣来的一位使节,“悉发境内之士,备车骑之众”。[124]统治者通常非常在意与邻国比较自己狩猎活动的规模、成功和盛大程度。约公元前10年,另一篇赋文提及了为胡人使节举行的一场大型围猎活动——胡人是那时的中国对北邻和西邻游牧民族的通称。这场围猎活动需要供给牲畜、驱赶猎物、设置围挡,高潮则是天子主持进行的大规模屠杀野兽的活动。[125]诺特克记述,当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哈伦·拉什德(Hārūn al-Rashīd)的使节抵达查理曼大帝的宫廷时,皇帝带他们外出狩猎;在看到巨大的野牛时,使节“恐惧至极,转身就跑”。当然,查理曼大帝毫不畏惧,制服了这些大型野兽。[126]
因此,狩猎活动被认为很能展现一个国家的国力与统治者的品性。尼扎木·木儿可提醒自己的统治者称,使节也是情报人员,他们应当把握一切机会,探知敌国的地形、经济、军队和统治者的信息,包括统治者的品性、食物和狩猎活动等。[127]几个世纪之后,这些观点仍然普遍存在。1712年,清朝使节前往位于伏尔加河下游的喀尔喀蒙古。最值得注意的是,使节所得到的皇室指令是,他需要准备好接受俄国关于清朝统治情况的询问,如作物、武器和皇家狩猎活动等。使节还接到指令称,如果俄国询问关于皇家狩猎活动的情况,他应当回答称狩猎活动定期举行,安排井然有序,而且有充足的补给。实际上,俄国宫廷的确询问了使节这些问题,而且还邀请他参加了俄国皇室组织的一场狩猎活动。[128]
如果皇家狩猎活动的确非常引人注目的话,那么即使没有使节的帮助,也有可能闻名海外。李靖的兵法论指出,在周朝末期,随着国力渐衰,封国开始打着狩猎活动的幌子来“震慑不敬者”,也就是以此来确立自己的政治权威以及独立于王室的地位。[129]德里苏丹巴勒班(Balaban,公元1266~1287年在位)采取了类似的策略,他在冬季的几个月会定期携带大批军队狩猎。据一位历史学家记述,关于这些活动的报告被传达到伊朗的蒙古统治者处,后者基于此而认为苏丹已经作好了交战的准备。[130]
狩猎活动是一种方便而传统的信息传达手段,用于向帝国传递关于军事意图和实施能力的尖锐信息。公元506年,萨珊王朝的指挥官法拉兹曼(Pharazman)在以得撒交战期间,曾在周围的乡间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狩猎活动,然后将一大袋猎物拿至被围困断粮的城门前,其目的是“展现自己的狩猎能力”。[131]此后不久,这种心理战反过来被应用于波斯人身上。542年,在一段并不平静的和平时期,拜占庭帝国在幼发拉底河沿岸与萨珊王朝军队交战。拜占庭将军贝里萨留斯(Belisarius)派出手下最强健的六千精兵在驻营地附近狩猎,目的是向前来进一步协商的波斯官员展现并放大自己的实力。[132]以这种方式调动士兵可以在不违反紧张的停战协议的同时,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威胁。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