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4章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活灵活现,活蹦乱跳,最聪明也是最有灵性的自然是猿猢,或在树林里攀椽,摘吃果食,或飘来荡去,在树枝上嬉戏,亦有爬到头顶的玻璃幕墙上,瞪着眼睛看参观人群。

    话外音:大家见到的猿猢就是人类的祖先。

    “那些动物和猿猢都是生物机器模拟的,看似很有灵性,其实都是预定程序。”屈楚斯民在一旁补充。

    突然间,大地激烈震动,山崩地裂,火山爆发,森林变成一片火海,成群成群野兽到处逃蹿,或葬身火海,猿猢也不例外;亦有逼迫落水,野兽则拼命挣扎往岸上爬,有的猿猢则幸免而安然……

    话外音:一些聪明的猿猢学会了这种原始的求生方法。在大地构造运动期间,火灾濒濒发生,气候恶变,葱郁浩翰的森林大面积缩小,不少地区变成干旱的荒草丛生或林间空地,树上可吃的果实锐减,猿猢面临着生存的威胁,迫使他们走向平地。时遇干旱季节,强烈阳光暴晒和高温袭击,猿猢凭借求生本能逼迫跳入江河湖海水中,饥饿难挨时,水中的鱼、虾、蟹、蚌、藻之类,腥味难咽,但饥不择食,赖以充饥;早晚阴凉,或上岸寻找食物,或爬到树上及山岩石洞里栖息,过着“水-陆两栖”方式的生活。

    “看见了吧,那些猿猢有的在水中浮游,或是潜水嬉戏;有的在岸边捉鱼逮虾,或是砸蚌、螺取食;有的躺在树枝上闭着眼睛憩息,或是在丛林间攀登、追逐;还有的逃进山洞里躲避风雨,或是燃起篝火……”屈楚斯民一边观看,一边给乔安夏菲讲解,“这‘水-陆两栖’生存方式就是摩萨尔西提出来的。”

    整个博物院陈列设计,构思独特新颖,通过现代科技模拟,让人获得直观的感受,配上话外音娓娓道来,有着身临其境之效。眼前一派自然景象深深感染了夏菲,自觉仿佛来到“海洋动物馆”,又有着“侏罗纪公园”一般久远……“有根据吗?”她太过理性了,依然很难相信眼前所见。

    “有哇!地质史和考古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鉴证资料,不然公众怎么会接受?经不住历史科学的考证,历史博物馆哪能按照他的理论编排设计?”

    “他是研究历史和地质考古的?”

    “应该说他是个外行。”

    “凭个人想象?”

    “据后人写的《摩萨尔西传》讲,他喜欢哲学,吸取前人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思想精华,依据大爆炸宇宙论,提出‘唯物分化论’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中的星团,星系,恒星,行星,卫星,都是宇宙有序分化的产物,MODY星系是从室女座分化出来的,WUTOR星球是从MODY星系分化出来的。物种起源,不是自然进化,而是分化-进化,从低等微生物到高等动物,分化出许许多多枝杈,组成一棵进化树,人是从灵长类那株枝干上分化出来的。人类进化也是不断分化的结果,由猿到人经过多次分化,‘水-陆两栖’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分化。”

    话外音:一些不适应水-陆两栖生存方式的猿猢,从此分道扬镳,成为今天的猢狲、猕猕之类。适者艰难地生存下来,头必须抬起在水面上以利呼吸,后肢在水下蹬踏踩水,前肢划水,像是在树林间“臂行”;前肢作为手的功能和后肢作为脚的功能,就逐渐确立。与此同步,躯体在水中也逐渐直立起来,并且演变成流线型,既适宜于水中游弋,又适宜于地面行走。直立行走是长期水-陆两栖生存的结果,意味着手从前肢分化出来,标志着猿猢分化-进化成为猿人。

    “另一次大分化是‘意识的分化’。”屈楚斯民跟夏菲讲,发觉她听得一愣一愣的,似乎懂得她内心的追问。

    意识是物质,中性的。听狄克讲过的。“意识分化?”——石破天惊之论,夏菲惊异得怕是自己听错了。要是在地球上有人这样讲,恐怕会骂他胡说八道。

    “按照他的理论,意识是物质,意识是从主体自身分化出来的。各种物质都是分化的产物,大到宇宙星辰,小到分子,原子,质子,电子,夸克……宇宙大爆炸理论研究和宇宙探险,进一步支持了他的‘唯物分化论’学说。”

    “不可思议!”

    话外音:另一个关键是自我意识的发生,即意识从本体自身(存在)分化出来,标志着猿人开始走向智能化,史称“智人”进化的发展阶段……这一切,都记录在人的大脑细胞新旧皮层之中。没有自我意识,猿人就不可能走向智能化,只不过是站立起来或许可以用手劳动的猢狲。科学研究鉴证,猢狲就是意识分化的一次大分野。没有自我意识,猿人就不能从自然分化出来,成为独立于自然的人!请看荧屏上大脑进化的演示图象。

    屏幕上推出一副最原始的大脑:环绕脊髓上端的脑干,渐渐的自原始脑干之上演生出脑髓,脑皮层,边缘系统,由之慢慢的在脑部两侧生长出状似杏仁的两个杏仁核和海马回,形成薄薄一层――大脑旧皮质;再发展演化长出大脑最外层的皱褶组织――大脑新皮质,额叶不断增大,枕叶逐渐变小。

    话外音:最原始的生命只有感受器或神经结,还没有形成脑。早期的鱼类才有一个真正称之为的脑--原始脑干,脊椎动物有了脑髓,爬行动物开始有一层细胞厚的脑皮层,负责呼吸及器官新陈代谢之类的基本生命功能,并控制一些固定的反应与运动,不具思考或学习功能。经历数亿年后,哺乳动物自原始脑干发展出大脑皮层和称为边缘系统的情绪中枢,灵长类才有大脑皮质、边缘系统、杏仁核和海马回。杏仁核是情绪方面的总管,处于情绪的前哨位置,边缘系统则具有学习与记忆两大功能。学习记忆与情绪反应是灵长类动物显著特征,诸如接收和分辨不同的气味,与过去的经验相比较,并作出取舍的选择,看是属于可食的、有毒的、具性吸引力的、敌人或是食物,同时传递反射性信息,透过神经系统指挥身体采取咬、吐、接近、逃跑或追逐等适应性反应,或调整情绪,如温顺、凶狠、愤怒、咆哮、争斗……又历经数千百万年,才有一个完善的人脑,杏仁核比任何灵长类都大,大脑皮层演生出思考中枢--大脑新皮质,复盖整个大脑最外层的细胞组织,如果展开,约有30平方米的面积。

    荧屏继续演示:新皮质接受眼睛看见的一个物体,由光波(可见光)携载的信息形成一个具体的“物像”,最初这些“物像”杂乱无规,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分门别类的“意象”,多次反复就变成“意识”,像电子计算机一样记录,分门别类的存储,复制,发送……耳朵接受声波(音频波)携载的信息……

    话外音:意识,广义来说,意识是物质,或者说意识是物质的信息,由“比特”(bit)组成,以知识信息形态表征和传播。比特,在数学,是“0”或“1”,二进制的计数单位。在《易经》里就是“阴或阳”。在信息论,比特是信息量的单位,或者说是信息论的“量子”。在现实世界,比特,就是物质存在的时间为“+”和为“0”的两种状态。统而言之,比特是物质存在的某种“状态”。宏观上,由原子组成的物质实体是由其特有的大小形状表征的“状态”形式存在;在某些微观领域,物质是以某种“状态”(简单的或复合的状态)形式存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