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1章 The Peasants’ Revolt to the Loss of France 农民起义,法国之失(1377—1453)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理查二世的加冕礼由他的叔叔约翰王子主持,年幼的理查累得筋疲力尽,是睡着了被人抱着参加完加冕宴会的。约翰王子的权力大得引人猜疑,因此委员会不肯把正式的摄政权交给他。同时,一个由不包括约翰王子在内的12人组成的委员会奉命应对由征收人头税引起的全国性起义。

1381年,人头税增加到每人1先令,这引起了农民起义,这是撒克逊英格兰集体反抗诺曼统治者的第一次自发性起义。起义的主体不是农民,而是早先就已经在抗议黑死病后劳工法令的各行业工匠,因为该法令旨在强迫他们效忠主人。起义者并没有统一的组织,他们从英格兰东南各郡县朝伦敦进发,这次起义的领导人后来成为左翼传奇人物,他们分别是瓦特•泰勒(Wat Tyler)、约翰•鲍尔(John Ball)和杰克•斯特劳(Jack Straw)。鲍尔那充满讽刺意味的韵文口号流传千古: “亚当和夏娃男耕女织之时,何来绅士?”注111381年6月,伦敦城陷入了为期两天的混乱状态,其间并没有有力的地方官员出来维持秩序。坎特伯雷大主教被杀死于伦敦塔,约翰王子位于斯特兰德街的萨伏伊宫(Savoy Palace)被烧毁。



这次农民起义是史上少有的针对英国王室的大规模反抗活动。图中展示的是其中一位领袖约翰•鲍尔在伦敦郊外召集起义者,他们手中都拿着象征爱国的旗帜,其中包括圣乔治的耶路撒冷十字旗。

年仅14岁的理查二世此刻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他不顾委员会的反对,只身一人骑马去见起义群众。他承诺答应起义者的要求,尤其是减免人头税并废除现有的农奴制。起义群众于是情绪缓和下来,双方第二天在史密斯菲尔德会面。当泰勒朝国王靠近的时候,他和伦敦市长发生了争斗。他拿刀砍向市长,结果市长反而将他砍倒在地。局面随之一片混乱,国王再度出面主持大局。他主动走到起义群众面前,自称为“你们的统帅和国王”。虽然各地继续发生抗税起义,不过理查二世显而易见的让步姿态使大局恢复了平静。局面平静下来之后,年纪尚幼的国王“被迫”即刻下令处罚起义群众,并收回了先前的承诺。事实上,史书记载查理二世声称:“你们以前是乡巴佬,现在仍然是。你们仍将受压迫,只不过与此前相比压迫更重而已。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会想方设法镇压你们。”显然这番话并不旨在安抚民意。

理查二世长大成人之后,显示出他不是一个好战之人。他举止优雅,有很高的审美趣味。据说他的脸庞“圆圆的,线条柔和,有时候还红扑扑的”,而他的声音在“讲话时僵硬,结结巴巴的”。他在艺术和建筑领域颇有天赋,可在统治的关键时刻却极其无能。1382年,年仅的15岁的理查二世娶了波希米亚郡主安妮,不过他更加感兴趣的却是一个名叫罗伯特•德维尔(Robert de Vere)的男性年轻朝臣,后者是牛津侯爵。德维尔和商人之子迈克尔•德拉波尔(Michael de la Pole)被封获萨福克伯爵(Earl of Suffolk)爵位,两人常伴国王左右,把持朝政,当时的宫廷如同今日的兄弟联谊会。约翰王子当时远在西班牙,国王的反对派很快形成,其首领是国王的另一位叔叔格洛斯特公爵(Duke of Gloucester)以及约翰王子与第一任妻子所生的亨利•柏林布鲁克(Henry Bolingbroke of Lancaster)。反对派贵族嘲笑理查二世的朋友是“矫揉造作的狐朋狗友”,并非具有骑士风度的战士,他们和国王开始了长期抗争。1388年,牛津郡和萨福克郡落入以格洛斯特公爵为首的“上诉贵族”(Lords Appellant)手中。德维尔和德拉波尔二人被逼踏上逃亡之路,颜面无光的理查二世对此却束手无策。

正如农民起义时期一样,此时的理查二世再次突然变得强硬起来,虽然这并不是什么战略才能。约翰王子从西班牙回国之后,理查二世便向委员会指出,如今他已经22岁,是时候“该当家做主,更不用说执掌国家了”。他宣布,国家统治权如今“在他一人手中”,从而一反金雀花家族国王长期妥协的常态。政局重新回到爱德华二世时期国王和贵族对立的状况,而这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理查二世过上了极其奢华的生活。他聘请第一位广受赞誉的英格兰建筑师亨利•耶维尔(Henry Yevele)完成了威斯敏斯特大厅的悬臂托梁顶棚,这也许是当时欧洲无柱子支撑情况下最长的屋顶。1396年,为威斯敏斯特大厅的开放典礼举行了宴会,场面极其盛大。理查二世还派人绘制了宗教色彩浓重的威尔顿双连画,这是中世纪艺术的杰作之一,其中还有一幅他本人的画像,画像笔法精妙,画中的他神态十分虔诚。理查二世恢复了威廉•威克姆大法官的职位,后者在温彻斯特、牛津科里治设立了学院,为学术发展树立了新标准。

乔叟的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大约在这一时期创作而成,堪称早期英语作品中的典范之作。相比同时期的欧洲大多数国家,英格兰此时拥有一种宝贵的团结力量,这便是共同的语言。《坎特伯雷故事集》描绘了一群人在前往贝克特圣祠朝圣的路途上讲述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中世纪晚期多彩的社会生活。这本书提到了农民起义,对教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书中写道:“修道士和恶魔向来形影不离。”和同时代的威克姆一样,乔叟笔下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社会风气开放,繁荣发展,人们说话诙谐幽默,对权威持怀疑态度。此时战争已经结束,富人们不用交税,政府和教会投入大量资金修建教堂、设立学院并举行各式庆典。英格兰已经从瘟疫和战争中恢复过来,不再只是欧洲北岸的一个小岛。



爱德华二世是一位慷慨的艺术捐资者。在精致高雅的威尔顿双联画中,爱德华二世呈现出绝对虔诚的姿势,后面站立着施洗约翰以及圣徒爱德华、埃德蒙德。

1397年,理查二世自觉已经足够强大,是时候找那些9年前将他两位宠臣赶出宫廷的贵族报仇了。他派人将叔叔格洛斯特伯爵在法国杀死。他的18位朋友成立了委员会,取代了《大宪章》和亨利三世昔日主张的议会制委员会。博林布鲁克和诺丁汉伯爵托马斯•莫布雷(Thomas Mowbray)之间发生了矛盾,于是理查二世便亲自下令将二人流放国外。此举被认为是不计后果的愚蠢行为,激怒了此前效忠于国王的博林布鲁克及其年事已高的父亲约翰王子。在《理查二世》(Richard Ⅱ )这出戏剧中,莎士比亚笔下的约翰王子当时是这么看英格兰的:

这个君王们的御座……现在却笼罩在耻辱、

抹黑的污点和卑劣的契约之中,

那一向征服别人的英格兰,

现在已经可耻地征服了它自己。

1399年2月,约翰王子去世,理查二世没收了他本该传给儿子博林布鲁克的全部兰开斯特的土地。这样的没收行为,表明此时的国王已经非常绝望,这引起了贵族们的不安。更不明智的是,理查二世竟借此机会带领一小队人马前往爱尔兰平息叛乱,这为流亡在外的博林布鲁克回国复仇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博林布鲁克从约克郡登陆,后与诺森伯兰伯爵(Earl of Northumberland)“野蛮人”亨利•珀西(Henry Perc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