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章 逐鹿中亚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厥援军,随之,法拉卜与胡实健城投降,屈底波留部下戍守,自己率军前往巴里黑。来到距巴里黑二日行程的胡耳姆山隘,起义军首领尼札克在此驻守一支突厥军队,大军在巴格兰扎营。阿拉伯军队在胡耳姆山隘进退两难,就在此危急时刻,地方统治者为了自保,把一条秘密通路告知了阿拉伯人,使屈底波得以通过峡谷,击溃了突厥军队。接着,屈底波向巴格兰挺进。在阿拉伯人逼近之时,尼札克退守克尔兹(Kerz),屈底波围攻两月未果,便派部将苏来曼前往劝降。在屈底波答应宽恕并免死的保证下,尼札克投降,随同苏来曼来到屈底波军营,被屈底波拘禁。屈底波在伊拉克大总督哈加吉的允许下,处死了尼札克,700多追随者被杀。同年,屈底波征服了愉漫、渴石和那色波。

在此,屈底波释放了被尼札克监禁的吐火罗国王,接受了胡实健国王的投降,屈底波把胡实健国王带到呼罗珊莫夫城,并要求他送一些家族成员到阿拉伯军中作为人质。在莫夫,屈底波与胡实健王签订了和约。当胡实健国王提出回国要求之时,屈底波将其毒死。这一事件引起了胡实健国民的愤怒,他们杀死了屈底波派驻胡实健的代表哈比布,为了报复,胡实健的人质全部被杀。715年,屈底波被部下杀死,不过,武力征服吐火罗斯坦的战争仍在继续。

在无法抵御阿拉伯人的情况下,吐火罗斯坦诸国向唐朝救援。当时,唐朝由于受到吐蕃和后突厥汗国的牵制,无力经营吐火罗斯坦。尽管唐玄宗抱有扩张领土的希望,但唐朝对吐火罗斯坦诸国的出兵请求没有采取措施。至少在751年以前,中国没有派出远征军到吐火罗斯坦,哈里发宫廷和长安宫廷之间的大冲突没有发生。昆都士以及河中地区的撒麻耳干、不花剌的统治者都盼望这种冲突发生,并视之为把阿拉伯人赶回去的唯一途径。111在此形势下,吐火罗斯坦诸国转而求助于后突厥汗国。据沙畹记载:“当705至715年间屈底波侵略之时代,中亚诸国之王,势不能不求救于外国,第首先受其援助之请者乃东突厥而非中国。” 112

唐朝虽然没有出兵,但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外交手段。唐玄宗通过授予粟特人和吐火罗人极高的特权,以加强他们对阿拉伯人的抵抗。 113唐朝首先册封了在吐火罗斯坦最具影响力的吐火罗国国王。718年,唐朝遣使吐火罗国,授其王子以国王封号。 114720年,玄宗皇帝授予护密国国王封号,还“赐紫袍金带七件,并丝绸五十匹” 115。同年4月,唐朝授乌苌(Udyana)、骨咄(Khuttal)、俱位(Yassine)等国统治者以国王的封号。116骨咄国在《大唐西域记》中被记为珂咄罗(Khuttalan),它位于今塔吉克斯坦西南部,在喷赤河以西和瓦赫什河(Wakhsh,即护沙河)以东之间,地处河中昭武九姓国与吐火罗斯坦的通道上。据慧超记,骨咄国国王原是突厥种族,此国以北是突厥所居之界。同年唐玄宗遣使授予谢国国王葛达克颉利发誓屈尔、罽宾王葛达罗支特勒国王封号并册封诏书。117通过这些册封,唐朝加强与吐火罗斯坦各国统治者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继续为唐朝守卫西大门。

唐朝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作用。720年,以上国家中的大多数在突厥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反抗倭玛亚王朝的斗争。赛义德·伊本·阿布杜·阿吉兹(Said ibn ‘Abdul Aziz)在出任呼罗珊总督(720—721年执政)的当年,出兵河中地区。此时,护蜜、骨咄、俱位、勃律、箇失密、南天竺和罽宾等国纷纷起兵抵抗阿拉伯人。罽宾国曾经招募谢国青年入伍,参加抵抗阿拉伯人的战争。118阿拉伯人与吐蕃的联军共同对付吐火罗斯坦诸国的反抗活动。

为了对付阿拉伯人,唐朝改善了与突骑施汗国的关系。717年,唐朝授派武卫中郎将王惠持节授突骑施苏禄为顺国公,但苏禄仍“诡猾,不纯臣于唐”,于是“天子羁系之”授苏禄忠顺可汗。 119玄宗皇帝命突骑施可汗云:“西头事委你,即须发兵除却大食。” 120727年,吐火罗王遣使向唐玄宗上表说:“奴身罪逆不孝,慈父身被大食统押,应彻天聪。颂奉天可汗进旨云:‘大食欺侵我,即与你气力。’奴身今被大食重税欺苦实深。若不得天可汗救活,奴身自活不得,国土必遭破散,求防守天可汗西门不得。伏望天可汗慈悯,与奴身多少气力,使得活路。又承天可汗处分突骑施可汗云‘西头事委你,即须发兵除却大食’,其事若实,望天可汗却垂处分奴身。” 121表文中提到唐朝对突骑施可汗苏禄有“发兵除却大食”的“处分”,这一“处分”可以视为唐朝在改善与突骑施汗国的关系之后,开始采取以突骑施人抵御阿拉伯人的战略措施。此后,突骑施汗苏禄在打击阿拉伯人中屡建功业,于729年和730年派遣两个重要使节来到唐朝。122731年,阿拉伯人征服吐火罗斯坦诸国起义之时,突骑施军攻河中地区,受其牵制,阿拉伯人只能撤兵。

在阿西姆·本·阿布杜拉希拉利(Asim b. Abdullah al-Hilali,734—735年执政)和阿萨德·伊本·阿布达拉赫(Asad ibn Abdallah,735—738年执政)任呼罗珊总督时期,呼罗珊爆发了起义。734年,呼罗珊发生饥荒,阿拉伯人哈里斯·本·素赖智举起反倭玛亚王朝的黑旗,反抗征税。起义军队很快控制了包括吐火罗斯坦在内的呼罗珊东部地区,首府莫夫受到了来自东方和南方的巨大威胁。新任总督阿萨德派特使到大马士革,建议哈里发希沙姆(Hisham,724—743年在位)与起义军和谈,哈里发不仅拒绝了他的建议,而且免了他的职。后来,阿萨德复职,对以哈里斯为首的起义军发起攻势,战争在呾蜜附近和骨咄国境内进行。卷入这场战争的有吐火罗、骨咄、那色波、康国和石国。除石汗那王支持阿萨德外,其余各国都站在哈里斯一边。

阿萨德的将领阿布都拉·赫曼在梅尔维鲁德与哈里斯的主力军队作战,哈里斯在阿布都拉赫曼军到来之前退往巴里黑,当阿萨德攻巴里黑之时,哈里斯又从巴里黑渡过了阿姆河,围攻呾蜜。于是,阿萨德控制了吐火罗斯坦。736年,阿萨德将呼罗珊总督府从莫夫迁到吐火罗国的巴里黑城,以便对吐火罗斯坦的控制和对河中地区的征服。

呼罗珊人的反阿起义得到了突骑施人的支持。737年,阿萨德向骨咄国进军。当阿萨德逼近之时,骨咄国人伊本·赛吉通知突骑施可汗苏禄,苏禄答允说:“我将把大食人逐出你的国土。”在得知这一消息以后,阿萨德向马勒赫(Al-malh)山撤走 123,苏禄军队击败了来不及过河的一部分阿拉伯人士兵。在苏禄援军的支援下,突厥人甚至打到了阿姆河以南,阿萨德不得不退回巴里黑。阿萨德逃回巴里黑之时,其行李丢失殆尽,故此役又被称为“行李日之战”(la journee des bagages) 124。据塔巴里记载,与突骑施苏禄可汗一起作战的还有一个哈里斯的信徒,可汗让他大声喊话:“喂,阿萨德!难道河中地还不够你征服吗?你也太贪心了!骨咄不关你的事,这是我父祖辈(传给我)的国家。” 125阿萨德回应说:“要像你说的那样,真主会报应你的!”此后,阿拉伯人经过极为艰苦的斗争打退了突厥军队,哈里斯也因与骨咄国国王的分裂而退往巴达克山。

749年,吐火罗国叶护失里伽罗(Sri Man-gala)上表唐朝说,朅师国(Kog / Gog,在阿富汗西南部)依附吐蕃,切断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