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节 塔吉克民族的形成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b[人]耶济德·本·穆哈拉布

Yhonksi[地]伊洪克斯

Yi ge pa[专]书吏

Yusuf b. Ishaq[人]玉素甫·本·伊沙克

Zābulistān[地]扎布里斯坦

Zakariyā Rāzi[人]宰克里雅·拉齐

Zamin[地]扎敏

Zandana[地]赞达那

Zang-tepe[地]赞特佩

Zanjan[地]赞兼城

Zarang[地]疾陵城

Zayds[王]宰德王朝

Zir[专]塔尔弦

Ziyad ibn Salih[人]济雅德·伊本·萨里

Zoroastrianism[宗]祆教

Zunbil[人]尊比勒



总 序


蓝琪等同志编著的《中亚史》即将出版,索序于我。我对中亚的历史素无研究,是没有资格写序的,但考虑再三,还是答应了下来。我之所以承命不辞而有“越位”之举者,是因为被作者刻苦治学的精神深深感动。在贵州研究中亚史,条件是很不利的。获得资料很难,对外交流的机会也少,等等。但作者们以极大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十余年坚持不懈,终于获得了丰硕成果。《中亚史》从原始社会一直写到1991年,亘古至今,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实在难能可贵。

我国史学界过去很少有人专门研究中亚史,但有一些前辈学者在他们的著作和译著中也涉及中亚史的某些方面或某些问题,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例如,陈垣先生的《元西域人华化考》、冯承钧先生的《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张星烺先生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向达先生的《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都是精品。今天,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需要深入了解世界,既要了解它的现状,也要了解它的历史。中亚是我国的近邻,研究中亚史很有必要。希望蓝琪等同志继承前辈学者的宝贵遗产,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我还想借此机会谈谈研究世界史的问题。研究世界史,要兼顾整体与局部两个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日益密切联系起来。伴随着迅速全球化的时代,历史学也必须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人们迫切要求知道:人类历史是怎样由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成为今天这一密切联系的整体的。只有局部的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再者,国别史和地区史的研究如果不放在更加广阔的世界背景下进行,那么它们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彼此的关联和相互影响,是无法谈清楚的,整体的说明就站不住脚,难以成立。好比一座大厦,如果它的种种构件都不结实,那么这座大厦就只是徒有其表,看起来富丽堂皇,但不久就会坍塌下来。

我国较大规模地开展外国历史的研究,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至今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无论是世界史的研究,还是国别史、地区史、专门史的研究,都需要继续展开。还有不少空白点,有待填补。我们的任务重,但底子薄,所以更要加倍努力。我老师一辈的史学家都已归道山了。与我同辈(大约在80—90岁之间)的史学工作者,在世的也不多了。开拓我国世界史(广义的,包括全球史与区域史、国别史等)研究新局面的重任落在了中青年一代身上,希望各位奋发努力,勇攀高峰。我相信再过几十年,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定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国际史学界大厦中的重要一员。



齐世荣,时年八十有五

2011年9月15日



前 言


先谈一下撰写《中亚史》的前前后后。笔者于1983年考入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幸运地成为治中亚史的前辈项英杰先生的学生。当时,导师正在组织力量翻译一批外文著作,计划以后写一部四卷本的中亚通史。历经15年,包括笔者在内的三届七名研究生共翻译了由项师选定的十多种(近300万字)英、俄、日文专著和《大英百科全书》的有关条目,其中一些成果已经由《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增刊《中亚史丛刊》(共七册)出版。由于史料匮乏、语言繁杂、史实模糊,以及现有文献资料互相抵牾等困难,直到1998年项师仙逝,撰写中亚通史之事仍未提上日程,但笔者从未意识到先生的这一遗愿将由自己来完成。

2002年,即项师去世四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中亚文明史》汉译本第一、二卷出版,仔细阅读之后,笔者朦胧地意识到写一本中亚史的时机似乎来到了。2003年,笔者接受翻译《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的任务,在读完《中亚文明史》第五卷英文本之后,撰写中亚史的想法清晰起来。1同年,贵州师范大学组建历史与政治学院,笔者不知深浅地把写一部中亚通史的想法向领导汇报,立即得到校领导和院领导的鼓励和支持,于是,撰写本书的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2008年,经审批,此课题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08BSS009)。历时10年,《中亚史》的撰写终于完成。

在此,有必要对本书研究与撰写的地理和时间范围做一说明。古代中亚边界是不稳定的,它随时代而变化,随中亚部族与周边文明国家之间势力的消长而变化。一般来说,学术界对中亚有广义、狭义之界定:广义中亚范围指西起里海,东达兴安岭,南自喜马拉雅山山脉,北至阿尔泰山;狭义中亚范围仅指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两河流域地区。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今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所在地区,有时候也涉及与它们有关的地区。

本书共分六卷,论述内容起于中亚旧石器时代,终于1991年苏联解体。第一卷论述了中亚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早期国家的兴起;第二卷论述了封建社会兴起的历史,主要内容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王朝历史;第三卷和第四卷论述了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主要内容分别是突厥王朝和蒙古帝国的历史;第五卷论述了封建社会衰亡的历史,主要内容是哈萨克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的历史;第六卷论述了中亚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历史和中亚人民争取自治、独立的斗争史,以及苏联时期的中亚历史。

本书体例按通史要求均衡安排,克服了以往同类著作中史料多的地方多写,史料少的地方少写或不写的状况。本书的结构安排可概述为“以编定性,以章定范围,以节定内容”。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除了渐进性的量变外,还存在着突起性的质变;本书力图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根据中亚历史发展轨迹上出现的一些质变点划分时段,并以编的形式做出界定;中亚地区在文化上是一个统一体,但在政治上却一直是分裂的,本书将诸政权统治地区归纳在章的形式下;在各章以下,本书以节的形式阐述了具体的历史内容,每节基本上控制在5000字左右。

本书内容涵盖了苏联解体以前中亚地区存在过的所有王朝,按中国人撰史的习惯,此书可以冠以“中亚通史”一名。但在看了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