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埃德伍尔夫(Eadwulf)逃到苏格兰寻求康斯坦丁国王的帮助。事与愿违,918年科布里奇战役(Battle of Corbridge)中,拉格纳击败了他们的军队。同年,麦西亚贵妇埃塞尔弗莱德去世。爱德华随即进入麦西亚,开始直接执掌权力。43
科布里奇战役导致新的紧张形势出现。同样在918年,爱德华在塔姆沃思不仅占领了埃塞尔弗莱德的麦西亚,而且还得到了威尔士国王的归顺。爱德华下一步占领了诺丁汉并加强了戒备,接着再到塞沃尔(Thelwall)、曼彻斯特和诺丁汉,920年又到了贝克韦尔(Bakewell)。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在贝克韦尔,爱德华好像取得了一些胜利,不仅仅是苏格兰国王投降,“还有拉格纳,以及所有居住在诺森布里亚的英格兰人、丹麦人、北欧人,斯特拉斯克莱德(Strathclyde)的威尔士国王及其臣民投降”。44这一记载为爱德华的统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在此之前书中还提到爱德华又修建了一座堡垒之事,这是在记录924年国王去世之前我们最后一次听到他的消息。但问题是:它经得起推敲吗?这样的设想是否合理?拉格纳与其说是心甘情愿向爱德华投降,倒不如说是与爱德华达成了某种休战协议,这种猜测也许更令人信服。对南部地区的国王来说,完全征服北部地区的胜利还没有到来。45
924年,爱德华去世,这让人们想起了“盎格鲁-撒克逊人”持续统治王国的脆弱性。韦塞克斯人民希望爱德华的儿子埃尔夫沃德(Aelfweard)成为他们的国王,但麦西亚人推举了埃塞尔斯坦(Athelstan)。埃塞尔斯坦是爱德华与其第一任妻子所生,可能并不是在韦塞克斯宫廷中长大的,而是在麦西亚由埃塞尔弗莱德照料的。46很有可能,麦西亚人仍为埃塞尔弗莱德的女儿埃尔夫温(Aelfwynn)的离去感到难过,埃尔夫温在母亲去世时突然被带走了,用麦西亚记录下的话说,即“被剥夺了所有权利”。47结果,924年,埃尔夫沃德的突然死亡避免了兄弟间的冲突。一年后,埃塞尔斯坦在韦塞克斯和麦西亚的交界处金斯顿加冕登基,明确成为两国的统治者。仪式使用的是一顶真正的王冠,而非传统的头盔。48
埃塞尔斯坦凭借着手中的王权(而不是武力)在925年迈出了大胆的一步,他与西特里克(Sihtric)展开谈判,西特里克是拉格纳的弟弟,也是其在诺森布里亚统治的继任者。西特里克勇猛无比,以917年对都柏林的野蛮征服而闻名。尽管如此,从其货币制度可以看出,作为诺森布里亚的统治者,西特里克似乎已经准备好与基督徒达成某种形式的和解。西特里克愿意来到麦西亚王国的中心塔姆沃斯与埃塞尔斯坦会晤,甚至迎娶埃塞尔斯坦的姊妹以确立他们的友谊。鉴于大约在同一时间,法兰克公爵休(Hugh)正在寻找埃塞尔斯坦的其中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妹(另一位后来嫁给了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这场婚姻确实给西特里克提供了一个首次进入欧洲王室——巴黎的机会,这对诺森布里亚来说非常重要。但这也只是我们对西特里克雄伟蓝图的猜测,因为在927年西特里克去世,一切希望诺森布里亚和埃塞尔斯坦能和平相处的愿望也随之化为乌有。
西特里克去世后,他的近亲古特弗利(Guthfrith)立即离开都柏林,宣称对约克的主权。无论用什么方式,埃塞尔斯坦都能够战胜他,尽管他的战斗或外交能力还不太清楚。《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甚至没有提到古特弗利。49它简单而隆重地宣称:
埃塞尔斯坦继承了诺森布里亚王国,并将这个岛屿上的所有国王都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首先是西威尔士人的国王海韦尔(Hywel)、苏格兰人的国王康斯坦丁、格温特人的国王欧文(Owain)、班堡的埃德伍尔夫之子埃尔德雷德(Ealdred)。7月12日,他们在伊蒙特(Eamont)宣誓与国王和睦相处,摒弃一切偶像崇拜(换句话说,摒弃与古特弗利的联盟),然后平静离去。50
虽然编年史作者很可能对埃塞尔斯坦在诺森布里亚的权威描述过于夸张,而且其实际统治者是班堡的埃尔德雷德,但是927年可被视为一个与878年(阿尔弗雷德击败古斯鲁姆)或886年(阿尔弗雷德占领伦敦)并列的年份。927年和878年一样,这是基督徒之间缔结和平之年。927年和886年一样,尽管尚不稳定,但新的政治认同正在形成。从此以后,在敕令中,埃塞尔斯坦将不再被命名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国王”,而是“英格兰国王”,甚至是“不列颠之王”。51
如果说有关927年事件的资料的确少之又少,那么关于10年后埃塞尔斯坦在布鲁南堡(Brunanburh)的伟大战役有很多记载。布鲁南堡战役开始之前,埃塞尔斯坦首先在934年瞻仰了圣卡斯伯特的遗体。在793年林迪斯法恩战乱中幸存的圣卡斯伯特遗体终于在9世纪末被移到了切斯特勒斯特里(Chester-le-Street),埃塞尔斯坦带着大量礼物前去朝圣,其中包括一幅他自己的画像,他在画像中面带崇敬,在圣卡斯伯特面前捧着一本打开的书。这是已知的第一幅中世纪早期统治者的画像,其含义与当时的情形一样备受争议:是什么促使埃塞尔斯坦的来访?934年都柏林的古特弗利和他的对手埃尔德雷德——事实上的诺森布里亚国王——相继去世,他的到访是否表明自己要填补此权力真空?在北伐之前拜访圣地,这是否表明埃塞尔斯坦想寻求卡斯伯特的保佑?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埃塞尔斯坦离开切斯特勒斯特里后,向北行进,“横扫了苏格兰”。52然后,当他回家的时候,他带回了康斯坦丁国王,并称他为“下王”(subregulus)。第二年(935年),康斯坦丁仍然(或是又一次)伴随国王左右,这一次他出现在了赛伦塞斯特(Cirencester)的一座宏伟宫殿中,同时还有威尔士国王“好人”海韦尔、伊德沃尔(Idwal)和摩根。但两年后(937年),事情又发生了变化。古特弗利的儿子奥拉夫(Olaf)从都柏林发起了一次新的维京人袭击,他们与威尔士的斯特拉斯克莱德和苏格兰的军队联合起来。换句话说,康斯坦丁已经不能再忍受对埃塞尔斯坦的奴颜婢膝。尽管目前还不清楚康斯坦丁在何时改变了立场,但他和奥拉夫女儿的婚姻——即使日期不确定——有力地表明了他对自己在埃塞尔斯坦“帝国”中的地位不满。对康斯坦丁和他的盟友来说,韦塞克斯国王欲壑难填,现在是对他说“不”的时候了。
奥拉夫与他的联合部队在布鲁南堡遇到了埃塞尔斯坦。这场战争的地点至今无法确定,但它可能发生在威勒尔半岛(Wirral)的布隆伯格(Bromborough)。埃塞尔斯坦的胜利成为《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中最激动人心的诗歌主题之一。在书中,康斯坦丁被描绘成“头发灰白的武士”,自己苟且逃生,但儿子与亲人却战死疆场。诗人向我们描述道:“自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从东边来到这里之前,这个岛上还从来没有过一次如此血腥的大屠杀。”53然而,尽管这首诗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但这种喜悦还为时过早。就在两年间,埃塞尔斯坦去世,他的帝国崩塌。奥拉夫第一时间宣称了对诺森布里亚的王权,几个月后,他便占领了塔姆沃斯,并很快收复了那些城镇,称为丹麦法区五城镇(Five Boroughs of the Danelaw)。但是奥拉夫的胜利也是短暂的:941年,奥拉夫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