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章 萨拉热窝逞凶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尽快下达。”[47]更糟的是,德国人将奥地利要发给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的内容轻率地透露给意大利人,从而已使整个行动曝光。在圣彼得堡进行国事访问时,法国总统雷蒙·庞加莱(Raymond Poincaré)清楚地表示,他和俄国人都知道怎么回事,还说奥匈帝国欲使这场战争限于局部的企图不会得逞:庞加莱严正表示,塞尔维亚“有朋友”。[48]

七月二十三日下午六点,奥匈帝国驻贝尔格莱德公使乌拉基米尔·吉斯尔(Wladimir Giesl)将最后通牒送到塞尔维亚外交部。奥地利报纸同时刊出通牒内容,而由其内容可清楚看出,发通牒者不希望塞尔维亚人接受,也不认为塞尔维亚人会接受。塞尔维亚人有四十八小时考虑,而七月二十五日塞尔维亚人答复时,令人跌破眼镜的是,竟同意奥地利的几乎所有要求,只是不接受让奥地利人在塞尔维亚境内调查这一项,并提出转交海牙国际法庭审理作为其替代方案。[49]塞尔维亚人欲争取国际支持,因此努力营造讲理的形象;但奥地利在德国人和受损尊严的催促下,显得蛮不讲理。吉斯尔看了塞尔维亚人的解释,认为无法接受,于是断绝外交关系,离开塞尔维亚,搭渡船越过多瑙河,来到匈牙利的塞姆林(Semlin,塞尔维亚语称泽蒙/Zemun)镇。这就是战争信号。

但奥地利政策(最后通牒)与行动计划(动员)的落差之大,令人震惊。不久后将接掌一集团军的奥芬贝格将军,仍在上奥地利度假。有个亲人突然骑着脚踏车出现,手里挥着报纸大喊“引信已经点燃;是最后通牒!”时,他正和姊妹共进午餐。后来,奥芬贝格忆起他当时的惊讶:“自萨拉热窝发生那些令人震惊的事已过了四个星期,我因此以为这场危机也会是虚惊一场。”[50]哈布斯堡将领的作战准备极为不足,但仍振奋于终于有机会打一仗。驻因斯布鲁克的奥地利第十四军军长维克托·丹克尔(Viktor Dankl)收到这消息时,向其司令部幕僚大喊道,“谢天谢地,要打仗了!”他把驻地乐师叫来,要他们办场音乐会庆祝。英国驻维也纳大使莫里斯·德·邦森(Maurice de Bunsen)爵士看到在奥地利首都有“大批民众游行直到凌晨”,还有在俄国大使馆前带敌意的示威。邦森表达了他对维也纳战争狂热的惊愕:“民众明显认为这会是一场与塞尔维亚人交手的战争……对萨拉热窝所发生之罪行的迅速报仇……似乎少有人想到一个大国强行介入巴尔干半岛,必然会招来其他大国插手。”[51]

大国间的冲突,正是康拉德照理该防微杜渐却未防微杜渐的不测事件。康拉德理应利用暗杀事件后那一个月时间,做好迅速进攻的准备,以在其他大国还未能插手时把塞尔维亚打得无力还手,而非在阿尔卑斯山与情妇度假。自一八八〇年代起所拟的诸多作战计划,奥地利人都强调必须迅速动员、迅速部署、迅速击败塞尔维亚人,因为战事一旦拉长,俄罗斯八九不离十会介入,而必须强行渡河(渡过多瑙河、萨瓦河、德里纳河或三条河全部)才能入境塞尔维亚,意味着战事只会旷日废时。

七月二十五日,塞尔维亚人撤出贝尔格莱德,把中央政府迁到尼什。由于塞尔维亚把中央政府迁离边境,且把陆军集结于科卢巴拉河(Kolubara River)后面的瓦列沃(Valjevo)、阿兰杰洛瓦茨(Arangjelovac)周边,这时入侵塞国,结果几乎肯定是陷入泥淖,而非迅即得胜。在奥地利人犹豫不决时,塞尔维亚人已速速完成其初步动员(三十万兵力和五百四十二门火炮)。[52]这说明了当时人为何那么惊愕于奥地利迟迟才响应皇储遇刺事件:维也纳已给了塞尔维亚人和俄罗斯人整整四个星期来备战。

康拉德始终主张,若与塞尔维亚摊牌,时间因素会攸关成败,但尽管他夸夸其谈,事实表明他太被动,未预先因应可能状况。[53]他批准让现役士兵放假回去帮忙夏收,允许数万士兵于六月回老家帮忙收割。军官也放暑假。因此,当塞尔维亚人对最后通牒给了令奥地利不满意的答复,皇帝于七月二十五日下令局部动员时,康拉德没什么兵力可动员。皇帝于七月二十八日向塞尔维亚宣战时,奥地利军方毫无动静。后来,一九一五年接替贝希托尔德出任外长的布里昂伯爵,以这一被动消极的姿态为理由,反驳外界对奥匈帝国发动战争的指控:他以猜测的口吻表示,“事实表明奥匈帝国陆军完全未做好作战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在幽暗的作坊里谋划出这场战争?”[54]

康拉德的作坊照理应有更好的准备。这位参谋总长已在七月七日向贝希托尔德保证,只要于动员起的五日内清楚俄国的动向,他就应付得了两面作战。[55]然后他的确知道俄国的动向:就在塞尔维亚人不接受最后通牒那天,沙皇已下令莫斯科、华沙、基辅、敖得萨诸军区局部动员。法国总统则从俄国首都向奥地利警告,塞尔维亚“有朋友”。显而易见,此刻该R计划,而非B计划上场,但康拉德就是听不进道理,仍想打塞尔维亚人。但这么做越来越没有胜算。奥地利陆军费力局部动员(只动员四成兵力)时,塞尔维亚人已忙着部署他们的全部兵力。到了七月二十五日,塞尔维亚人已征召到四十万人,且已开始集结三个野战集团军。俄国人已开始加快动员脚步,英国人则已开始向德国人施压,要他们逼奥地利人在贝尔格莱德停住(即只教训塞尔维亚但不将其瓜分),透过谈判解决七月危机。[56]

康拉德刻意淡化来自俄国的威胁,仍认为“拿起铁扫把横扫”塞尔维亚较为可取。[57]他的一味昧于形势,令人吃惊。奥匈帝国的参谋部始终想当然地认为与塞尔维亚开打,只是与俄国开打的另一场更大战争的第一步,而未深入思索此举的严重性。[58]康拉德把头埋在沙里,看不见周遭情况狂挥乱打。这样的人不只他一个。七月二十八日夜,奥芬贝格将军与皇帝的亲信顾问暨前驻圣彼得堡武官亚历山大·冯·于克斯屈尔(Alexander von üxküll)会晤,当听到于克斯屈尔把俄国的作战准备说成“虚张声势”时,惊讶不已。于克斯屈尔自信满满地说,俄国“不会插手”。[59]贝希托尔德也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康拉德在做什么。康拉德下令第二梯队十二个师开赴塞尔维亚边界,而非加利西亚,异想天开地认为俄罗斯人会在面临德国具体威胁时打退堂鼓。[60]奥芬贝格忆道,“把我们的军队分割为两部,并非我所乐见”,康拉德打算只以二十三个师对付俄国(兵力太少)、十八个师对付塞尔维亚(太多),并以七个师作为总预备队在这两部之间机动支持。

简而言之,照康拉德的部署,奥地利在各个战线都要吃败仗。他的上司,斐迪南大公死后获皇帝任命为总司令的弗里德里希大公,识见不足,无法修正康拉德的决定。与五十八岁的弗里德里希——至交好友口中的弗里茨尔——见面后,奥芬贝格觉得他乏善可陈:“我们简短聊了些琐事;一如这类人所一向予人的印象,这位仁兄让人觉得无可救药的平庸;由他统领两百万大军,叫人生不起信心。”[61]所幸仍有一条出路可避掉这场即将降临的大灾难。英国大使于七月二十八日拜访贝希托尔德,表示愿意帮忙,并提醒这位外长绝不可再“漠视(维也纳与塞尔维亚争吵的)欧洲层面”。如果贝希托尔德继续漠视,会有一场把所有大国都卷入的世界大战。贝希托尔德告诉英国大使,俄国人不会插手,“因为我们会(向俄国)保证我们无意扩张领土”。[62]贝希托尔德如此谨慎之人,对世局的看法竟也如此天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