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3章 The Road to Reform 改革之路(1815—1832)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滑铁卢战争之后,维也纳会议被视为欧洲民主的一大胜利,其实这次会议极其保守。此次会议惩罚了法国的革命行为,巩固了奥地利、西班牙和俄国的专制统治,但却无法抑制革命的精神。潘多拉魔盒已在美国打开,已经席卷了法国。革命的幽灵在欧洲各国徘徊,英国似乎难以避开。从1812年至1827年,英国政府处于利物浦伯爵(Earlof Liverpool)的领导之下,他生性十分保守,据说他为了维持天地混沌状态,宁可反对上帝造物。此时的英国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刻,而他是其领导人。革命风暴横扫欧洲各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基本保持不变的英国宪法如何保持屹立不倒之势呢?



彼得卢屠杀使得利物浦勋爵政府陷入恐慌。然而,这次事件最终成为了推动议会继续进行公民权改革的契机。

法国战争结束之后,20万名被遣散的士兵和水手涌入劳动力市场。政府支出下降,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不安。1815年议会仍然代表着有土地者的利益,议会制定《进口法案》(Importation Act),向进口小麦征收关税,作为维持农业收入的一种手段。这项“谷物法”提高了面包的价格,在城市引起骚乱;而在工厂, 勒德派成员注30捣毁了机器设备。这股骚乱在各郡县广为传播,令当局惊骇不已,也让人回想起不久前巴黎的“无套裤汉”(即平民)。



图中是1840年左右的英国利兹市。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威胁着未经改革的不相关政府部门。1832年通过的改革法案将它们纳入政治改革的范畴,进一步改革已经无可避免。

1819年,民众在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举行和平示威活动,惊慌失措的军队闻讯赶来驱散人群,结果造成15人死,600余人伤。此次事件被称为“彼得卢屠杀”(PeterlooMassacre),不无讽刺意味地暗指滑铁卢战役。利物浦伯爵(Earl of Liverpool)在震惊之余制定了严苛的“六条法令”,与昔日皮特的严厉措施不相伯仲,法令限制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和集会自由。为了免受牢狱之灾,雪莱(Shelley)的反政府诗句—“我在路上偶遇屠杀/他带着一张貌似卡斯尔雷的面具”竟然无法发表。旨在促进改革的集会被视为“公然谋逆之举”。第二年,5名共和主义者在伦敦卡托街(Cato Street)开会,商讨刺杀内阁成员的行动,这起阴谋在最后一刻被挫败。

英国的政治体制在这种紧张形势下勉强支撑。即使君主政体似乎也是不牢靠的。罹患精神病的乔治三世又瞎又聋,被长期幽禁在裘园(Kew),直到1820年去世。他的继承人乔治四世(1820—1830年在位)贪吃贪玩,挥霍无度,一心想超越拿破仑的排场。在举行加冕礼之时,他身穿抄袭拿破仑黄袍的服装。与他日渐疏远的妻子布伦瑞克的卡洛琳(Caroline of Brunswick)特意从法国赶来出席他的加冕礼,他被妻子的出现吓了一大跳。卡洛琳的外貌和举止虽并不怎么讨人喜欢,但乔治四世着实不受欢迎,伦敦市民们欣然拥护她。乔治四世无法依靠守卫,只好雇用暴徒将卡洛琳赶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她用力敲门,要求让自己进去。之后没过多久,她便一命呜呼,原因可能是服药过量。

工业进步改变了不列颠的人口结构。除爱尔兰之外,不列颠群岛总人口1700年时有500万,还没有中世纪时期的两倍,人口超过一万人的地方城镇只有5处:约克、布里斯托尔、诺威奇、埃克塞特和纽卡斯尔。1800年,总人口升至900万,并在接下来的25年间增至2000万。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化和营养改善,城市化似乎延长了人口寿命,并提高了生育能力。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和谢菲尔德……教堂林立的古老城市被新的工业城市淹没。这些工业新城把大量烟雾排入空中,令人感到既敬畏又恐惧。

这些变化使英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工业国家,不过也给议会带来了沦为政治摆设的风险。英国各选区无法反映新英国的意志,英国领导阶层仍是本土寡头政治模式。地方政府由区议员、教会委员会和治安法官组成。英国国教停滞不前,牧师兼管多个教堂,他们只管从教区搜刮钱财,却把教区事务留给助理牧师打理。自15世纪以来就再未修缮的教堂建筑东倒西歪,一仰头就能看见天空。不信奉国教的人的数量很快和英国国教徒数量相差无几。小皮特的《结社法》(Combination Acts)仍禁止工会的存在,互助会遍地开花,贵族和教会成为新的领导者。政府把爱惹事儿的记者关进监狱,譬如反君主主义者利•亨特(LeighHunt),还有抨击“自治区商人、闲职人员和中饱私囊之人”的保守激进派人士威廉•科贝特(William Cobbett)。政治观点百花争鸣。19世纪20年代,《曼彻斯特卫报》(Manchester Guardian)、《利兹信使报》(Leeds Mercury)和《苏格兰人》(Scotsman)等报纸出现在街头,目标读者是没有选举权的普通市民,其出资人也是没有选举权的商人。



旧托利党人和新托利党人:威灵顿(左图)以及皮尔,持有异见的保守派,确保改革持续稳步向前。

对这些反应最为强烈的是包括威灵顿公爵等在内的一些托利党人,他们的应对措施是镇压异见人士。其他人意识到,政治生活中某些反映英国新貌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利物浦伯爵虽十分保守,但他却是天才的实用主义者,他把保守和实用两种元素融合于一身。在内政部,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在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和监狱改革活动人士伊丽莎白•弗莱(Elizabeth Fry)的影响下废除了监狱体系的一些恶行。他大幅削减死刑犯的数量,并在后来为伦敦组建了一支无武装都市警察队伍。伦敦警察被称为“博比”(bobbies)和“皮勒”(peelers),便来源于他的名字。贸易委员会主席威廉•赫斯金森(William Huskisson)通过调低进口关税,从而降低了粮食价格。1830年,在利物浦至曼彻斯特铁路的开幕式上,他不幸丧命,成为第一个死于火车事故的乘客。

利物浦伯爵内阁此时的明星是坎宁•坎宁在决斗事件后被流放,结束流放生活后,他返回外交部就职。他对英帝国持自由主义观点。1823年,他支持门罗主义在南美洲的不干涉原则,呼吁“新大陆修复与旧世界之间的平衡关系”。这激怒了憎恶“新自由主义”的乔治四世。坎宁后来支持拜伦呼吁希腊脱离土耳其自治的运动。

1827年,利物浦伯爵中风,坎宁接替他出任首相一职,却在上任后不久突然去世,改革派托利主义一时间陷入危机。身体抱恙的乔治四世在绝望之下向保守派英雄威灵顿公爵求助,请他出山主持大局。威灵顿公爵虽反对公民选举权改革,但却继续实施零星改革。他需要议会坎宁追随者的支持,他废除了查理二世制定的《宗教考察法》和《公司法》,规定只有英国国教徒才能担任公职,此举给不列颠各地地方政府注入了一股新的激进主义血液。1892年,威灵顿公爵在爱尔兰推动天主教解放,这吓坏了保守派人士,小皮特也曾在此事上栽过跟头。这对英国议会产生了极大影响,最终许多爱尔兰天主教议员越来越致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