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章 外来势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阿拉伯人灭亡萨珊波斯王朝(226—651)以后,将自己的统治扩张到中亚西部的呼罗珊地区。661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亚(Mu‘awiya)即位哈里发 1,以大马士革为都建立了倭玛亚王朝(Umayyad,661—750),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664年,阿拉伯人占领阿富汗,然后兵分两路,北路军入侵河中地区,征服了不花剌(今布哈拉)、撒麻耳干(Samarkand,今撒马尔罕),直抵帕米尔;南路军攻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大小邦国。唐朝于657年灭亡了在中亚地区实施统治一百年的西突厥汗国,确立了对中亚北方草原、河中地区、吐火罗斯坦的统治。7世纪,地处今中国西藏的吐蕃王朝开始向中亚地区发展,与唐朝展开了争夺中亚东部的斗争,一度控制了西突厥十姓部落的游牧之地。



第一节 阿拉伯人的东征


阿拉伯人的故乡在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岛气候干燥,雨量稀少,除少数地区适于放牧和农耕外,绝大部分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发展水平低于北部的地中海沿岸、东部的两河流域和波斯、西部的埃及。上古时期,阿拉伯半岛的几条商路维系着岛内居民与外面世界的联系。7世纪以前,阿拉伯半岛除了西南部也门地区建立过几个国家外,其余广大地区未进入阶级社会,半岛居民主要分为两大集团:游牧民和居于商路沿线的小城镇居民。

在阿拉伯半岛上从事游牧的牧民被称为贝督因人,在阿拉伯语中,贝督因意为“沙漠之子”。7世纪以前,贝督因人的主要社会组织形式是氏族和部落,氏族和部落首领由选举产生,一般由德高望重者担任。在很长时期内,氏族和部落之间为了争夺水源和牧场而时常发生战争,因此,从事抢劫和保镖也是贝督因人的一种职业。7世纪,阿拉伯游牧社会开始向阶级社会迈进,游牧部落中出现了占有大范围牧场、拥有众多牲畜和奴隶的贵族。

在阿拉伯游牧社会的分化瓦解过程中,西亚的萨珊波斯帝国与小亚细亚拜占廷帝国之间的战争促进了阿拉伯半岛阶级社会的形成。6—7世纪,两大帝国断断续续地进行了长期战争。战争破坏了地中海东岸的商路,由于“红海多阻,西亚不通,两帝相争,麦加独得其利” 2。于是,处于商路上的麦加城开始兴盛起来。

麦加城是阿拉伯半岛中部希贾兹地区(又称汉志地区)的一个内陆城镇,处于从半岛西南部的也门到地中海东岸叙利亚的商道上。虽群山环绕,然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土地贫瘠,《古兰经》称之为“没有庄稼的山谷” 3,大多数居民以游牧业为生。6世纪,麦加人在拜占廷和波斯两国的战争中奉行中立政策,与双方都签订了互利性的商贸协议,正是此时,麦加的贸易兴盛起来。6—7世纪,麦加城的商业重要性加强,成为阿拉伯半岛与外界商贸的中转站和货物的集散地,每到春季,大批贝督因人来参加在麦加城举行的定期集市。贸易的兴盛改变了游牧民的生活方式,麦加城民和贝督因人开始从事商队向导、保镖、脚夫等与商业有关的职业。7世纪初,经商和商业服务在麦加城已经成为居民的重要生存方式,贩运货物取代了牧养牲畜,几乎提供了麦加全部人口的生计来源。 4“在经营的贸易中,每个成员都参加了,就连妇女也与贩运的货物利益攸关。” 5

为了满足过往商旅行人的宗教需求,麦加城建筑了一座名为克尔伯(Ka’ba)的神庙,据传说,此神庙是距今4000年前一位名叫易卜拉欣的人最早建立的,此后,克尔伯成为阿拉伯半岛居民崇拜的主要神庙,麦加城也因此成为阿拉伯半岛的宗教中心。

除了商贸和宗教地位外,7世纪,麦加城贵族的政治地位上升。贸易的发展加速了麦加城乃至整个阿拉伯半岛社会的分化,阿拉伯半岛步入了阶级社会。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麦加城的古莱希(Koreish)氏族贵族凭借管理克尔伯神庙和主持朝拜的机会,把持了过境贸易的税收,并从中获取巨额收益。随着经济力量的加强,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

商业和货币经济的发展扩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氏族或部落成员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平民与奴隶之间的分化加剧,相互对立的阶级产生。为了协调社会关系和调节社会成员的情感,一种宗教,即伊斯兰教(Islam)应运而生。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Mohammad)于570年出生于麦加古莱希部落的哈希姆家族(Hashim),幼年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长大,12岁开始经商,先后到过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等地,在此了解到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一神教信仰。为了团结阿拉伯人,他改革了阿拉伯半岛的多神信仰,于610年在麦加城创立了一神教信仰的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宣扬安拉是世界唯一之神,信仰者死后进入天堂,漠视者将在火狱中遭受永久惩罚。伊斯兰教的一些教义反映了下层平民和中、小氏族渴望平等和稳定的主观需求,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同时,也遭到了麦加贵族的反对。622年,穆罕默德离开麦加迁往麦地那,在此建立武装以保卫和传播他创立的宗教。630年,穆罕默德强大起来,他带领武装力量兵临麦加城。麦加城贵族对穆罕默德妥协,放弃了多神崇拜,改信伊斯兰教。从此,克尔伯神庙成为伊斯兰教徒礼拜的清真寺,麦加城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伊斯兰教提倡的“安拉独一”的信仰打破了原来狭隘的部落血统关系,把一盘散沙的阿拉伯人统一起来。到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之时,阿拉伯半岛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在穆罕默德之后的30年(632—661)中,阿拉伯国家经历了四位哈里发的统治,他们是:艾卜·伯克尔(632—634年在位)、欧麦尔(634—644年在位)、奥斯曼(644—656年在位)、阿里(656—661年在位)。这30年也是阿拉伯人对外扩张时期。阿拉伯人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埃及等地。在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统治时期,阿拉伯人开始东进,目标对准了萨珊波斯帝国。萨珊波斯在与拜占庭帝国的长期战争中耗尽了国力,帝国统治者在境内的统治是不稳定的。628年,库思老二世之子卡瓦德在一部分波斯贵族的支持下杀父篡位,但他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此后,萨珊波斯发生内乱,五年之中先后有五位国王继位,国家处于内乱之中。在此期间,为了国家的稳定,波斯帝国于631年与拜占庭议和,归还了波斯人侵占的领土,释放了拜占庭战俘,偿还了数年的军费。然而,这些措施未能挽救帝国灭亡的命运,在末代君主伊嗣俟三世(Yazdgird III)统治时(632—651),萨珊波斯被阿拉伯人所灭。

633年春,以“真主的宝剑”著称的阿拉伯名将哈立德·伊本·瓦立德率军攻入伊拉克,击溃了萨珊王朝边防军,打开了进入伊朗高原的通道。此后,阿拉伯军队与萨珊帝国进行了两次著名战役,即卡迪西亚(Kadisiya)战役和尼哈温(Nihavend)战役。卡迪西亚地处伊拉克南部纳贾夫以西,是萨珊帝国的西大门。637年,阿拉伯军队统帅赛阿德·本·艾比·瓦戛斯(Sacd b. waqqas)率6000人向卡迪西亚挺进,5月,两军相遇,双方按兵不动,相持一个月。在此期间,阿拉伯统帅赛阿德曾派使者到波斯军队劝降,遭到拒绝。此后,波斯统帅罗斯图姆(Rust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