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节 倭玛亚王朝的总督统治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任职初期的征服也是为了获取战利品,他曾以此为口号动员定居莫夫的阿拉伯人参战。每征服一地,他就与当地统治者签订条约,规定每年给阿拉伯人支付的贡金数目,以及当地必须提供的兵员人数。然而,屈底波与以往的呼罗珊总督又不一样,随着战争的进行,他开始考虑在河中地区建立长久的统治。709年,屈底波在攻占不花剌城以后,不仅在此地派驻收税官,而且还把一部分军队留下,对该国实施军事管制,委派阿拉伯将领为军事监督官。在屈底波武力强迫下,不花剌城民将自己的房屋腾出来给迁居的阿拉伯人居住。据《不花剌史》记载,不花剌城的卡什卡瓦部民将他们的房屋全部让给阿拉伯人,部民们在城外建筑了700座堡坞,每家在自己的住堡附近修建了房屋,以及奴仆和随从的住所,并在堡门前开辟了园地,种上花果、树木。

呼罗珊总督在河中地区扶持自己的傀儡政权。屈底波任总督期间,留用当地统治者管理地区民政,收税官和军事监督官由阿拉伯人充任,他们掌握着实权。不花剌女王哈吐恩的统治就是阿拉伯人武力扶持的傀儡政权。女王去世以后,不花剌政权被一个名叫瓦尔丹·护达的突厥人夺取,他不服从阿拉伯人的统治,屈底波曾多次出兵,数次将他驱逐出不花剌城。直到瓦尔丹·护达去世,阿拉伯人才在不花剌建立起牢固的统治。屈底波把不花剌统治权交给了女王哈吐恩之子吐格什哈达,并为他镇压了国内叛乱分子。后来,吐格什哈达信仰了伊斯兰教,出于感恩,他将自己儿子取名库泰拔(屈底波的阿拉伯语名)。吐格什哈达在不花剌统治了32年(709—741?)之后,其子库泰拔继位(741—?年在位),放弃了伊斯兰教,被呼罗珊总督艾卜·穆斯里姆(Abū Muslim)杀掉。204以武力为后盾、依靠本地人实施统治以后成为阿拉伯人在河中地区的主要统治形式。

从屈底波起,阿拉伯人在中亚利用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进行统治。屈底波在征服河中地区时,“焚毁许多佛像、祆教及其他宗教的庙宇和神像,销毁大量的宗教文献,并处死反抗者” 205。在传播伊斯兰教之时,屈底波一方面强迫当地人民放弃原来的祆教或佛教,在拜火教神庙和佛教寺院的废墟上建立了清真寺;另一方面,屈底波给予改宗者某些特权以吸引人们改宗伊斯兰教,如接受伊斯兰教的人免交人头税,一些居民为了逃税加入了伊斯兰教。率先皈依伊斯兰教的应该是中亚商人和地区统治者,他们以此保住了自己的财富和权力。河中地区的本地统治者几乎都得以留任,在承认哈里发的最高权威下管理着本地事务。虽然强迫改宗的政策收效不大,但这些措施为以后伊斯兰教在河中地区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屈底波去世以后,阿拉伯人在河中地区的势力衰退。在此后20多年中,呼罗珊总督对中亚的统治都是不成功的。也即德·伊本·穆哈拉布总督(715—717年执政)在河中地区实施暴政,不到两年就被撤换。加拉赫总督时期(717—719),中亚穆斯林免交人头税的优惠政策被取消,按他的规定,只有接受割礼和熟悉《古兰经》的改宗者才能免交人头税。这些政策激起了中亚人民的反抗,参加起义的不仅有农民和德赫干(地主贵族),甚至还有不满该政策的阿拉伯人。

这些起义的影响深远,花剌子模绿洲起来响应,锡尔河北岸的突骑施游牧政权加入到起义队伍中,他们与河中地区居民一起推翻了屈底波在河中地区的统治。赛义德任呼罗珊总督期间(720—721),河中地区居民在突骑施军队的援助下把阿拉伯人赶出了撒麻耳干。赛义德被突骑施人打败以后,龟缩在撒麻耳干城内等待援军。721年,新任呼罗珊总督萨亦德·哈拉什(721—722年执政)率大量军队赶往河中地区,中亚人民的起义从进攻转为防守,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有能力的人纷纷离开家乡,向东迁移。一些反叛者在派城(今卡塔·库尔干)城主卡尔赞吉的领导下迁到拔汗那。据说,“随同外迁的人越来越多,以至超过万人” 206。以后,拔汗那国王背信弃义地出卖了前来避难的起义者,据说,哈拉什在俱战提杀了3000农民 207,因为他们曾与起义者站在一边。

哈拉什在消灭了在拔汗那避难的起义者之后,进攻泽拉夫善河左岸的阿巴尔加尔城堡(今穆格山城堡),722年夏,阿拉伯人占领并掠夺了城堡。“哈拉什把贵族和商人们同他们的士兵分置二地。然后背信弃义地进行大屠杀。据说杀了三千人,另一说杀了七千人。留下了商人,目的是要榨取他们的财产。” 208镇压起义以后,呼罗珊总督在河中地区实施残暴统治,他们在每个农民的脖子上打上烙印,以便向其征收人头税。

阿什拉·本·阿布达拉任呼罗珊总督期间(727—730)曾采取了免税政策吸引基督教、犹太教和祆教徒改宗伊斯兰教。据说,康国国王乌勒伽写信给他,谈到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使国家无税可征。于是,阿什拉改变了政策,规定新入教者,只有行过割礼、执行伊斯兰的法令并能诵读《古兰经》章句的人才能免除人头税,而奉命执行征税任务的阿拉伯官员穆巴什尔在征税过程中采取了残酷的强制手段。于是,大起义再次爆发。730年,阿什拉的军队被起义者围困,哈里发任命以贪婪残暴著称的朱奈德为呼罗珊总督(730—734年执政)。朱奈德立即率军前去支援阿什拉。在出师不利的情况下,哈里发授予朱奈德自行招兵之权。然而,起义的浪潮越来越高涨,733年,呼罗珊发生严重旱灾,莫夫城发生饥荒,朱奈德采取严厉手段在中亚各地征集粮食。据他说,饥荒是异教徒控制泽拉夫善河水而引起的。在起义还未扑灭之时,朱奈德于734年去世了。阿西姆继任呼罗珊总督期间(734—735),阿拉伯军官哈里斯·本·苏瑞(a1-Harith b. Surayj)提出了平息起义的建议:“遵守同受到保护的宗教的信仰者所达成的协议,不向穆斯林征收贡赋,也不压迫任何人。” 209他的建议不仅得到了胡实健、法拉卜、塔里寒等城主和人民的支持,而且还得到了总督阿西姆的赞同。哈里发希沙姆因此撤了阿西姆的职。此后,阿西姆站在哈里斯一边共同反对倭玛亚王朝,反叛势力在阿拉伯人牢固控制的呼罗珊和吐火罗斯坦蓬勃发展起来。

735年,阿萨德·伊本·阿布达拉赫接替阿西姆继任为呼罗珊总督(735—738年执政),首府莫夫城受到来自呼罗珊东面和南面的威胁。在镇压了吐火罗斯坦的反叛势力以后,736年,阿萨德将呼罗珊首府迁到吐火罗斯坦的巴里黑城。然而,河中地区的反叛运动仍然如火如荼。737年,阿萨德进攻河中的撒麻耳干,康国国王乌勒伽在突厥人的支持下,利用阿拉伯人内部的不和,成功地驱逐了阿拉伯人。直到738年,阿拉伯人才重新建立起对河中地区的统治。

738年,纳斯尔·伊本·萨雅尔出任呼罗珊总督。他改变了历代呼罗珊总督对河中地区的掠夺政策。上任初期,纳斯尔与以往总督一样,开始了征服河中地区的战争。739年,河中地区的德赫干们似乎没有抵抗就向纳斯尔表示归附,纳斯尔派驻军戍守撒麻耳干城。740—741年,纳斯尔率领阿拉伯军及一部分在河中征集到的军队进攻塔什干,途中经过苏对沙那(Ustrushana)。以阿·尤·亚库鲍夫斯基为首的苏联学者于1947至1948年间在今塔吉克斯坦境内发现了苏对沙那国的一些城堡,这些城堡建筑在险峻的陡岸上,位于山溪流入大河的入口附近,多数建在河流的弯曲处,这样的地理位置使人们难于从其他三个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