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五章 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统治的终结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阿拔斯王朝统治初期,以呼罗珊总督为首的统治者与中亚人民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中亚地区爆发了反阿拔斯王朝的起义,这些起义动摇了阿拔斯王朝的统治,到9世纪20年代,阿拉伯人退出了中亚的政治舞台。阿拉伯人的征服战争对中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中亚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这无疑是一场灾难。然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阿拔斯王朝的统治使封建的生产关系在中亚地区最终确立起来,伊斯兰教对后来中亚地区的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伊斯兰教地位的确立,中亚文化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中亚地区最终被纳入伊斯兰文化圈。



第一节 反抗阿拔斯王朝的起义


阿拔斯王朝时期,中亚居民与阿拉伯统治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发生过几次大规模起义。这些起义虽然以伊斯兰教教派斗争的形式出现,但它反映了中亚人民反阿拔斯王朝统治的政治要求。在阿拔斯王朝统治的最初一个世纪中,中亚地区先后爆发了沙里克·本·谢赫(Sharik b. Shaykh)起义、辛巴德(Sinbad)起义、穆坎纳起义和拉飞起义。其中,沙里克起义和穆坎纳起义是在什叶派的旗帜下进行的。这些起义虽然先后遭到了镇压,但是,在起义的沉重打击下,阿拔斯王朝逐渐走向衰弱,放松了对边疆各省的控制。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751年,不花剌发生了由沙里克领导的什叶派起义。247沙里克是驻不花剌城的阿拉伯戍卒,曾参加过反倭玛亚王朝的革命。革命胜利以后,他对阿拔斯家族夺取阿拉伯帝国哈里发之位不满而举行了起义。起义的口号是:“我们为反对倭玛亚王朝进行了斗争,流血牺牲,并不是要臣服于阿拔斯王朝!”由此观之,起义最初只是阿拉伯人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但之后,起义得到广大群众的响应,据说有3万人参加了他的队伍。248在起义者中,除了不花剌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等下层群众外,不花剌贵族、地主、商人也积极投入到起义队伍之中,甚至连不花剌城埃米尔阿布都勒·加巴尔和花剌子模埃米尔阿布都勒·马里克也支持起义。于是,沙里克起义最终发展成为中亚各阶级反对阿拔斯王朝统治的民族斗争。

艾卜·穆斯里姆对起义进行了镇压。他的部下济雅德率领一万军队前往不花剌城,战斗十分激烈,其中,起义者多次打败了阿拉伯军队。随着斗争的深入,不花剌国王库泰拔开始支持阿拉伯人,他手下的德赫干武装开始在不花剌城郊村庄活动,阻断了起义者的粮食和饲料等军需物资的供应。在此形势下,起义者放弃了一些据点,转移到努肯村(Nukende)。此后,起义队伍逐渐被削弱,沙里克在战斗中牺牲,群龙无首的起义队伍最终瓦解。济雅德率领的阿拉伯军队攻入不花剌城,放火烧城,烟火连天,三日不息,不花剌城民誓死不屈,大部分居民被屠杀,未死于刀下者被阿拉伯人吊在城门之上。不花剌国王库泰拔参加了镇压起义者的军事行动,然而,艾卜·穆斯里姆在镇压起义之后以背离伊斯兰教罪名处死了他。此后,济雅德转战花剌子模,当地的反阿拔斯王朝运动也遭到了镇压。

在镇压沙里克起义之后,艾卜·穆斯里姆势力达到极盛。曼苏尔即位之初,为了削弱呼罗珊地方势力,调整了呼罗珊总督。在这次较量中,曼苏尔获得了胜利,但也播下了地区动乱的种子。此后,呼罗珊爆发了反哈里发的辛巴德起义。据塔巴里记,辛巴德是尼沙普尔附近的阿罕村人,信仰祆教,曾受到呼罗珊总督艾卜·穆斯里姆的保护,对之有感恩之情。在艾卜·穆斯里姆被杀的当年,辛巴德愤起为恩人报仇,组织了反哈里发的大起义。起义者占据了尼沙普尔、库密斯、雷伊,夺取了艾卜·穆斯里姆在雷伊的财宝库。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形成了浩荡大军。哈里发曼苏尔出军一万前往镇压,双方在哈马丹与德黑兰之间地区进行了战斗,起义军被击败,辛巴德被杀,6000起义者死于此役。

辛巴德起义的中心虽然在呼罗珊地区,但在河中地区也引起了连锁反应。艾卜·穆斯里姆部下伊斯哈克(Ishak)在河中地区响应。伊斯哈克曾受艾卜·穆斯里姆的派遣到过突厥人的地区,因此,有书记载说他是突厥人。他在河中地区的起义虽然也遭到了镇压,但是,他的部下于757年刺杀了接替艾卜·穆斯里姆成为呼罗珊总督的阿布·达乌德。波斯与中亚地区的什叶派把艾卜·穆斯里姆视为殉教者,他们穿白衣、打白旗,与阿拔斯王朝的黑旗相对立,这一斗争一直延续到12世纪。

中亚地区爆发的反阿拔斯王朝的最大的武装起义是穆坎纳起义。穆坎纳原名哈希姆·伊本·哈金(Hashin ibn Hakim),莫夫附近开扎村人。据《不花剌史》记载:“哈希姆最初以漂布为业,后来,勤于研究学问,获得了各种知识。”穆坎纳是一位很有教养的人,年轻时代,曾受了马兹达克教的影响。有记载说,哈希姆曾是艾卜·穆斯里姆手下的一名军官,参加过反对倭玛亚王朝的革命,后又在总督阿布德·阿勒·加巴尔(757—?)手下做事,因宣传马兹达克教被阿布德·阿勒·加巴尔逮捕,从莫夫押送巴格达监禁。几年以后,他从巴格达监狱中逃出来,历尽艰险回到莫夫,开始在家乡传教。 776年初,他以白旗和白衣为旗号发动起义。据穆坎纳本人宣称,由于凡人经受不住他脸上发射的光芒,所以他不得不用一块绿布遮住脸,在阿拉伯语中,“穆坎纳”(Muqana)是“蒙面者”之意。纳尔沙喜则说这是“因为他生得秃头,只有一只眼,不让追随者见到先知形象之丑陋”249而蒙面。

穆坎纳的追随者们从莫夫到各地宣传鼓动,号召人们起来反抗外来压迫,呼罗珊地方政府在阿姆河岸边布置了大批骑兵部队,日夜巡逻放哨,不让穆坎纳从莫夫进入河中地区。但是,穆坎纳的宣传者们不仅来到河中地区,而且在此获得了极大成功,许多乡村接受了穆坎纳的宣传。穆坎纳运动很快发展成为公开起义,在短时间内席卷了整个河中地区。

穆坎纳在呼罗珊总督的追捕下来到阿姆河北岸的渴石城。渴石城民给予他有力的支持,他在色姆山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堡塞,以此为据点,继续与阿拔斯政权的斗争。在渴石城郊的苏巴赫村,村民们在乌玛尔·苏巴希的领导下举行起义,杀死了当地的阿拉伯长官。

不花剌城附近的纳尔沙赫村是起义的大本营。起义者攻占了不花剌城附近阿拉伯人聚居的努木奇克特村,杀阿拉伯人。起义者得到了不花剌城主布恩雅特的支持,一些地区首领也支持起义者。穆坎纳起义还得到中亚突厥人的支援,声势日益壮大。许多阿拉伯人被驱逐出河中地区,有的逃往呼罗珊,有的逃回阿拔斯王朝都城巴格达。哈里发麦赫迪急忙从巴格达赶到尼沙普尔,加强镇压穆坎纳起义。阿拔斯王朝从巴里黑调了7000人的军队,但军事长官慑于起义军的威力,不想同他们交战。最后呼罗珊长官派出预备队,使哈里发派到河中地区的部队人数几乎扩大一倍。 250这支武器精良的大军被派到河中地区,斗争在不花剌地区进行得十分激烈。776年4月,阿拉伯的军队兵临纳尔沙赫村围墙下,在劝降不成的情况下,开始攻城。经过残酷的战斗,起义者防守失败,700人被杀,大多数人逃亡。 251最后,起义首领同意与阿拉伯人签订和约,答应不再对阿拉伯人发起攻击。和约签订之后,阿拉伯军事长官背信弃义地杀害了起义军领导人,粉碎了纳尔沙赫的起义。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