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节 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统治的终结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加的改宗伊斯兰教的非阿拉伯人。阿拔斯革命打破了伊斯兰教与阿拉伯民族的同一性,阿拉伯穆斯林的支配地位被各族穆斯林精英取代,帝国统治层是一个包括各个民族穆斯林的集团。阿拔斯王朝的这一革命给予波斯族穆斯林参与帝国政权的机会,他们成为地方长官之后,发展自己的势力,在9世纪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朝。

第二,波斯人的参政使波斯行政管理体制在阿拔斯王朝建立起来。阿拔斯王朝建立以后,开始启用波斯显贵担任要职,一大批波斯人在巴格达担任各种职务,充斥宫廷,他们以古代波斯政治体制为样本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波斯式的行政管理机构。阿拔斯王朝的地方政权划分为行省,设总督管理,总督在其辖区内拥有绝对权力。阿拔斯王朝的行政管理为其后独立王朝的统治者承袭下来,萨曼王朝迪万(诸部)的设置实际上就是效法于阿拔斯王朝的制度。

第三,王朝健全了司法制度,法官由笃信伊斯兰教、精通教义和教法、品学兼优的法学家担任。教法官只审理穆斯林的诉讼。这套司法制度也被中亚独立王朝沿用。

在社会经济方面,第一,阿拔斯王朝的统治使中亚地区的封建关系最终确立起来。阿拔斯王朝实行土地分封制,各地总督和封建主拥有大量伊克塔土地,后演变为世袭的私人领地。

第二,阿拔斯王朝在极盛时期经济相当繁荣。因为哈里发大力发展生产,故农业、工业、商业和运输业都很发达。首都巴格达成为帝国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东西商旅云集,店铺林立,商品丰富,设有专营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的市场。对外,阿拔斯王朝垄断了海上交通贸易和国际市场,巴格达、巴士拉、西拉夫(已毁)、开罗、亚历山大城、阿曼等为水陆贸易口岸,阿拉伯商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各地,从而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在文化方面,虽然阿拉伯人在征服中亚期间焚毁了祆教、佛教和基督教的庙宇,销毁了宗教文献,破坏了中亚各地居民原有的文化,这些行为对中亚文化的发展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但是,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文化体系,它的确立对以后中亚的政治结构、经济形态、文化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方式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阿拔斯王朝时期的文化繁荣促进了中亚地区文化的发展。阿拔斯哈里发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组织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活动,这对中亚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中亚地区通过阿拉伯语这一媒介获得了丰富的希腊、罗马和印度的文化、科学成就,促进了中亚地区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极大繁荣。在此过程中,中亚产生了一批如花剌子密的世界性学者,创作了一批对世界文化有极大贡献的著作。

* * *

1 有史家记载说艾卜·穆斯里姆是艾卜·伊卡拉欣之弟,艾卜·阿拔斯之兄。

2 纳忠:《阿拉伯通史》上册,第427页。

3 阿拔斯王朝初期的哈里发:艾卜·阿拔斯(750—754年在位)、曼苏尔(754—775年在位)、麦赫迪(775—785年在位)、哈迪(785—786年在位)、哈伦·拉希德(786—809年在位)、艾敏(809—813年在位)、麦蒙(813—833年在位)。

4 纳忠:《阿拉伯通史》上册,第420页。

5 〔伊朗〕阿宝斯·艾克巴尔·奥西梯杨尼:《伊朗通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3—114页列表:赛法哈(即艾卜·阿拔斯萨法赫)在位截至曼苏尔在位开始年代为753年,相差一年的原因与伊斯兰纪年换算公元年代有关。

6 纳忠:《阿拉伯通史》上册,第505页。

7 同上书,第504页。

8 〔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第337—338页。

9 纳忠:《阿拉伯通史》上册,第505页。

10 R. N. Frye,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Vol. 4, p.92.

11 “阿拔斯王朝时期呼罗珊总督世系表”见附录一。

12 纳忠:《阿拉伯通史》上册,第417页。

13 同上。

14 法尔萨赫是波斯语的里程单位,1法尔萨赫约合6.24公里。然而,冯承钧将法尔萨赫译为“程”,据他换算,1程约合15华里。

15 王治来:《中亚史纲》,第284页。

16 (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第7505页(按,此句原文不见于新旧《唐书》等唐代史籍)。

17 〔英〕威廉·穆尔:《阿拉伯帝国》,第367页。

18 (唐)魏征:《隋书》,第1879页。

19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6143页。

20 (唐)杜佑:《通典·边防十五》,第5455页。

21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6041页。

22 同上。

23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1121页。

24 狼山都督葛逻禄社利在《旧唐书》中为“社利”;《新唐书》作“叱利”;《通典》作“吐利”。

25 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26 同上。

27 《新唐书》载,贞元四年(788)改回纥名为回鹘。《唐会要》卷98载,贞元五年(789)“七月,公主至衙帐,回纥使李义进请因咸安公主下降,改‘纥’字为‘鹘’字,盖欲夸其国俗,俊健如鹘也。德宗允其奏,自是改为回鹘”。《旧唐书》载,元和四年(809)改名回鹘。

28 王静如:《突厥文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译释》,转引自林幹编:《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80—681页。

29 多逻斯川,即额尔齐斯河,又名也儿的石河、额尔的失水、阿被河、额勒济思河。

30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第5186页。

31 (北宋)王溥:《唐会要》,第1558页。

32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 》卷40《赐三姓葛逻禄书》。

33 据《唐会要》记载,西迁发生在至德 (756—757)之后;据《旧唐书》记载,此事发生在大历(766—779)之后。这一差异反映了葛逻禄人西迁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34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6143页。

35 (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第11350页。

36 (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6143页。

37 W. Barthold, Four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Vol.I, p.87.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