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五章 宗教与文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波斯王朝时期,伊斯兰教在呼罗珊和河中地区向纵深发展,中亚大部分地区居民已经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成为呼罗珊和河中地区居民的主要认同;10世纪,伊斯兰教开始向锡尔河流域和阿富汗地区传播,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在中亚边缘地带,如阿姆河上游地区和阿富汗巴米延地区,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仍然存在。波斯王朝时期,波斯文化在中亚地区复兴,在发掘和大力提倡波斯文化的过程中,阿拉伯文化的成就被大量吸收,于是,古老的波斯文化在伊斯兰文化的基础上焕发生机,形成了一种新型文化,即伊斯兰—波斯文化。在此过程中,中亚本土文化也融入到伊斯兰—波斯文化之中。



第一节 宗教


阿拔斯王朝时期,伊斯兰教吸收了中亚地区的各种宗教文化,并与中亚原有的宗教相互渗透、吸收、整合,最终在呼罗珊和河中地区赢得了大批信徒,中亚地区以祆教为中心的多元宗教并存的局面向以伊斯兰教为主的一元宗教的形势转变。然而,伊斯兰教在中亚的传播和发展是不平衡的。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在呼罗珊获得胜利;河中地区要晚一些,大约在9世纪中叶以后;在锡尔河以北以东的突厥人居地扎根的时间大约在10世纪中叶。

波斯王朝时期,中亚城市居民无论是表面还是诚信伊斯兰教者逐渐增加,呼罗珊和河中地区居民对伊斯兰教有了认同感,“穆斯林认同”成为呼罗珊和河中地区居民的价值观。

第一,“穆斯林认同”从国家政权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来。在中亚建立的三个王朝,尽管实施独立统治和提倡波斯文化,然而,王朝统治者们均标榜其政权为穆斯林政权,尊阿拔斯哈里发为最高权威,承认自己是阿拔斯哈里发权力的代理者,并以得到哈里发的认可为其政权的合法性。在这一点上,塔希尔王朝和萨曼王朝都顺利地得到了哈里发的认可;萨法尔王朝因喀里吉特教派人员在军队中的作用而不被哈里发承认,为此,萨法尔王朝埃米尔采取了贿赂或武力威胁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也获得了哈里发的认可。

第二,随着伊斯兰教的确立,教士集团开始在呼罗珊和河中地区的宗教和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阿拔斯王朝统治初期,教士集团在中亚形成。9世纪以前,中亚的教士集团的主要成员还是阿拉伯人,此后,本地教士开始成为教士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士集团宗教地位的上升,他们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势力登上了中亚政治舞台。教士集团中的精英以宗教虔诚者的身份出现,通过“劝导”方式,获得了控制王权的机会,甚至操纵了君主的废立。

于是,教权与王权展开了权力之争。教俗权力之争一直是波斯王朝政局动荡的重要因素。为了削弱萨曼王朝的教会势力,有的埃米尔支持异端以对付教士阶层。纳斯尔二世曾向呼罗珊什叶派首领穆罕默德·本·雅赫亚表示尊重,赠给他一件礼袍,从国库中拨出一笔钱给他做养老金。后来,雅赫亚的继承者穆罕默德·本·纳赫沙比(Mahammad b. Nakhshabi)把自己的传教活动中心移到河中地区,萨曼王朝的一些显贵改信什叶派。通过这些人,纳赫沙比得以进入不花剌宫廷,并使萨曼王纳斯尔二世信奉了什叶派的盖尔麦兑派(Qarmat,即伊斯迈尔教派)。纳斯尔二世甚至给法蒂玛王朝哈里发卡伊木(Qā’im,934—946年在位)送去11.9万迪纳尔,作为胡赛因·本·阿里的安葬、抚恤费。后来,教士阶层与宫廷突厥侍卫首领共谋,纳斯尔二世被迫下台,其子努赫继位。努赫在位时期以处死什叶派首领纳赫沙比及一些伊斯玛仪派首领讨好教会,但仍然未能缓和双方的矛盾。萨曼王朝后期,为了弥合与教会的斗争,埃米尔试图将教士阶层的精英吸收到国家政权之中,据《治国策》一书记载,曼苏尔一世曾打算任命宗教法官阿布·阿赫默德为宰相,被他谢绝,他说:“如果我任宰相一职,那么还有谁会给国王提出公正的忠告和劝导呢?” 300这一事例反映了教士阶层所拥有的特权。据说,萨曼王朝埃米尔阿合马德为了缓和教权与王权的矛盾,经常拜访宗教学者和教法学家,由此导致了军队的不满,被突厥侍卫暗杀。

第三,在伊斯兰教理论形成时期,呼罗珊学者和伊斯玛仪教派做出了贡献。由于萨曼王朝君主的热情保护,伊斯兰教宗教学和教法学在中亚地区得到发展。9世纪,伊斯兰教各派开始创建自己的教义和学说。9世纪下半叶,逊尼派编写了分别以收集、汇编者冠名的《圣训》;《圣训》六真本的六位汇编者中有五位来自呼罗珊地区。逊尼派在确立和完善了教义学说以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派别,自称正统派,将以什叶派为主的其他派别视为“异端邪说”,进行打压,甚至迫害信徒。与此同时,什叶派编写了“四大圣训集”,形成了与逊尼派哈里发学说不同的伊玛目教义。其中,伊斯玛仪派完善了该派神秘主义的宗教哲学理论体系,其教义不仅包含有伊斯兰教哲学理论的精华,还吸收了祆教、基督教、佛教的部分哲学思想以及古希腊哲学和以伊本·西那为代表的中世纪塔吉克—波斯哲学理念。从877年起,伊斯玛仪派以传教士在波斯各地活动,呼罗珊的尼沙普尔和莫夫成了该教派的传教中心,伊斯玛仪派对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化做出了贡献。

第四,随着各教派理论的完善,穆斯林的信仰的纯洁,他们造福大众所做的努力程度和贡献大小 301成为衡量人价值的标准。波斯王朝争先表白自己的信仰与阿拔斯哈里发倡导的逊尼派的一致性。阿拔斯革命时期,阿拔斯家族曾利用什叶派势力推翻了倭玛亚王朝,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但此后,阿拔斯王朝确立了伊斯兰教逊尼派的正统派地位,将其他教派斥为异端,实施压制和打击的政策。波斯王朝的统治者们为了得到哈里发的认可,声称自己信仰的是伊斯兰教逊尼派,给予逊尼派宗教首领优势地位,将呼罗珊的什叶派、锡斯坦的喀里吉特派、河中地区的伊斯玛仪派斥为异端,予以打击。

第五,对伊斯兰教正统性的认同使中亚地区的民族和阶级矛盾披上了教派斗争的外衣,反抗统治阶层的运动采取了伊斯兰教异端的形式。呼罗珊是什叶派活动的大本营,该派在呼罗珊和河中地区的势力很大,他们经常煽动反对不花剌朝廷的叛乱。3028—9世纪间,呼罗珊农村社会和宗教界对地方性传染病存在不满情绪,这种不满情绪被宗教界充分利用,发动起义。尼沙普尔居民甚至向什叶派首领雅赫亚宣誓效忠,把他尊为他们的哈里发。

在河中地区,10世纪上半叶,伊斯玛仪教派在此有了立足之地,萨曼将领胡赛因·本·阿里·马瓦兹接受该教,领导了一次起义,结果失败被俘。930年,什叶派领袖马瓦兹在不花剌发起叛乱。961年,不花剌市民起义。在这些反抗中,可以察觉到宗教异端的作用。10世纪下半叶,伊斯玛仪教派在河中地区的活动转入地下。

在锡斯坦,喀里吉特派运动与当地居民反抗哈里发收税官敲诈勒索的斗争联系在一起。其中,哈姆扎·布·阿扎拉克的宗教运动充分利用了当地人民对阿拔斯王朝官员和税官的不满,呈现出社会性。该运动坚持了40年之久,波及了尼沙普尔、拜哈克、赫拉特等呼罗珊各个城镇,成功地打击了塔希尔王朝总督在这些地区的统治。据伽尔迪齐记载,塔希尔王朝埃米尔塔勒哈集中全力对付哈姆扎,一直到他去世的828年。303907年,在阿富汗古尔山区约有一万农民和工匠在首领阿布·比拉尔(Abu Bil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