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章 埃塞尔雷德二世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国王,拒不臣服。一位维京王后也有过相似的举动,她命令英俊的诗人使节亚哈 • 伊本 • 哈凯姆 • 阿尔杰亚尼(Yahya ibn Hakam al-Jayyani)鞠躬,也引发了冲突。维京人热衷于在八天八夜的痛饮中烂醉如泥,但这显然并未让摩尔人印象深刻,尽管作为一个群体而言,维京人并不全都是野蛮而粗俗的,他们也热爱诗歌,也有游吟诗人(scalds)注16,但他们展现出来的作为却几乎全是打打杀杀。

在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入侵者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奥拉夫 • 特吕格瓦松(Olaf Tryggvason,即奥拉夫一世,995~1000年在位)。他的绰号是“乌鸦骨”(Crowbone),因为他热衷于解读各种预兆(维京人的领袖们经常会非常迷信,但作为自海而来的侵略者,他们的命运更依赖偶然的运气)。他的父亲死于对手谋杀,而他出身贵族的母亲阿斯特丽德(Astrid)却幸运地逃过一劫——那名对手有个不详的名字,叫“灰斗篷”(Greycloak),他命令侍从们在各个村庄搜寻怀孕的寡妇,试图杀掉阿斯特丽德和她丈夫的继承人。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则说,奥拉夫和她的母亲逃往俄罗斯,却在中途遭遇海盗并被卖为奴隶。在交易市场上,他被拿来交换一只山羊,此时真是他人生的最低谷。就这样“乌鸦骨”成了爱沙尼亚的一名农场工人,直到被他的舅舅找到并解救出来。之后他成为一名航海家,拥有我们所知最大的维京人战舰——百英尺长的“长蛇”(Long Serpent),他曾绕不列颠岛航行一周,并于981年到达康沃尔的帕德斯托镇(Padstow)。

尽管挪威、瑞典和丹麦的形成最终使得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平稳定下来,但这也使得新的维京人联军更加壮大和强势。而英格兰此时在位的是一位年轻而孱弱的国王——在10世纪80年代维京人再一次入侵时,遇上的是无能而懦弱的埃塞尔雷德。

公元991年夏天,一支由93艘大艇组成的维京舰队开始攻击英格兰东海岸,奥拉夫 • 特吕格瓦松作为指挥之一,企图攻下一座座城市搜刮钱财。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够在任何支援到来以前摧毁大片土地,通常被掠夺的百姓都只能交出金银,并祈祷维京人速速离去。

然而,当他们出现在埃塞克斯郡的马尔登(Maldon)时,当地领主巴特诺斯(Byrhtnoth)却进行了顽强抵抗,尽管他当时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当挪威人抵达海岸并勒索金钱时,这位年迈的战士答复道:“我们能给的只有矛头和刀剑。”这番豪言壮语体现了非凡的勇气,但接着巴特诺斯展现了典型的“英式公平精神”,他没有趁维京人还在海堤边进军时袭击他们,而是给了他们上岸的机会,以进行一场公平决战,这群维京人紧接着就屠戮了他们的英格兰对手。(另一个解释是,假如维京人没有得到上岸的机会,那么他们就会乘船离开,但当时巴特诺斯宁愿先做好准备,也要放他们上来一决胜负。)

年迈的勇士最终战死,随他一起的还有一些忠心的侍从——虽然还是有很多人逃跑了——他们杀死了很多维京人,诗歌《马尔登之战》(The Battle of Maldon)就是为歌颂这一事件而作,随后成为彰显英格兰人英勇气概的一支民谣。它蕴含着重要的国家意义,因为巴特诺斯的士兵来自各个不同的乡村,但实际上英格兰当时却处于分裂之中,根据《编年史》记载,没有哪个郡会支援自己的邻居。在这首诗歌中,巴特诺斯告诉维京人:

“听着,使者!回去这样复命

……一位贵族伯爵和他的军队站在这里——

他们是百姓和国土的守卫者,守护着国王埃塞尔雷德的家——他们将为这片土地战斗至最后一刻。”

不幸的是,这首诗歌唯一的抄本原本存于威斯敏斯特的阿什博纳姆博物馆(Ashburnham Museum),但却在1731年那场著名的大火中被付之一炬,与之一起被焚毁的还有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以来近半数的古籍手稿。幸而这个博物馆的副馆长抄写了一份副本,否则这首诗就失传了,但是他并未抄录完全,最后50行仍然遗失了。就像有时候去图书馆借一本书,发现上一个借书人撕掉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一样,我们永远也不知道这首诗歌是如何结尾的了,但无论如何,我们知道,巴特诺斯牺牲了。

在这场战斗之后,维京人大肆入侵,最终埃塞尔雷德付出了1.6万磅白银的赎金换取奥拉夫撤退,并以奥拉夫皈依基督教作为条件。这笔钱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按字面意思是指1.6万磅银币),自然,奥拉夫在拿到这笔钱后,后半辈子都过得非常逍遥。实际上,当奥拉夫成为挪威国王之后,他强迫很大一部分臣民皈依,并对那些拒绝的人施以迫害和折磨,这或许已经违背了此教的教义。尽管如此,如同很多其他新近皈依的维京信徒一样,他也保留了拥有两位妻子的习俗。不过,他的婚姻未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尾,最终奥拉夫在战场上被挪威对头厄尔 • 埃里克(Earl Erik)杀死。

马尔登之役以后,埃塞尔雷德开始实行向侵略者交纳赎金的政策,他在位期间,至少共征收了25万磅白银的赎金,从991年的1.6万磅白银到1002年的2.4万磅白银,到1007年升至3.6万磅白银,1012年更是达到了令人咋舌的4.5万~4.8万磅白银。但英格兰还能够负担这笔费用,因为此时的英格兰银币斯特林(sterling,根据某一种解释,斯特林一词来源于拉丁词“steor”,意为稳定的)是通行北欧的贵重货币,为其他各国所模仿铸造。英格兰那时有70家皇家铸币厂,生产出上亿的银币在欧洲各地流通,每一枚银币的含银量都达到了92.5%。在之后几年,埃塞尔雷德的铸币在斯堪的纳维亚使用的频率甚至高于英格兰。

满载而归的奥拉夫给其他维京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即英格兰是一个富裕而懦弱的国家。于是他们继续入侵这片土地。993年,诺森布里亚的班堡(Bamburgh)被维京人摧毁,他们“带走了大量战利品”。994年,另一支维京人舰队登陆英格兰,他们是一支拥有94艘战舰和2000名士兵的联军。这一年因伦敦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所以维京人转移到埃塞克斯、肯特(Kent)、苏赛克斯和汉普郡(Hampshire)。997年,丹佛、康沃尔和威尔士遭到攻击,次年,多塞特郡(Dorset)和怀特岛(Isle of Wight)遇袭,999年,北欧军队在肯特郡的罗切斯特(Rochester)登陆,击败了当地守军。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军队,肯特地方军四散溃逃,原因是[根据《彼得伯勒编年史》(Peterborough Chronicle)的记载]“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援”。《坎特伯雷编年史》(Canterbury Chronicle)中则记载:“这里的海军毫无建树,他们花费了民众的劳力,浪费了金钱,还使敌人更加强大了”。显然,这是对国王毫不留情的嘲讽,因国王未能起到丝毫领导作用。992年,埃塞尔雷德曾召集过所有的大贵族,希望组织一支军队来共同对抗维京人,但他任命的领导人埃夫里克却背叛了军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向敌人透露了这个消息。随后,国王刺瞎了埃夫里克儿子的双眼。

在另一次充满压抑的集会上,霍姆里斯特(Homilist)的伍尔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