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章 罗切斯特大围城——约翰王、巨塔石堡与王国的命运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善治理国家的君主。与约翰同时代的人,也许不会认同他像传奇里刻画的那样,是一个丑恶的、堕落的恶魔。但是,他们一定会承认这个基本的事实:约翰是一位庸君。

如果想知道人们对约翰王的真实看法,我们必须把罗宾汉的故事先放在一边,转而翻开另一份截然不同却同样闻名遐迩的记录。1215年,在动身前往罗切斯特城堡之前,约翰的政敌起草了一份清单,列举了他的各项罪状。他们把清单呈给他看,希望能够劝谏他将来有所收敛。这份清单是以宪章的形式起早的,再加上清单太长,内容浩繁,不久人们便干脆称之为《大宪章》(Big Charter),或以拉丁语表达为“Magna Carta”。

所以,通过《大宪章》,我们便可以探明当时人们对约翰王的不满之处。宪章的第一条全是关于如何限制国王的权力,禁止他强取豪夺人民的金钱的。看来,约翰不断侵占人们的金钱,这一点最令人们所痛恨。1204年,约翰统治国家的第五年时,他遭受了重大的军事和政治失利,将诺曼底、安茹(Anjou)和普瓦图(Poitou)割给了法兰西国王。这些省份本是约翰帝国的核心所在,过去十多年来他一直忙于夺回对它们的控制。然而,他机关算尽,想夺回失地,却不过是为自己的没落自掘坟墓。建立同盟,反击法兰西国王,也需要付出无比高昂的代价。并且,约翰的不幸在于,他统治期间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例如,雇佣兵的价格)飞升,这就更加雪上加霜。于是,约翰越来越频繁地将成本转嫁到他的英格兰臣民身上,或者不断课税、涨税,或者因小过、小罪而罚没巨款,或者因有名无实的恩惠而要求臣民拿出巨额的献金。没过多久,希望约翰下台的人便超过了支持他继续统治的人。他竟然沦落到了这种境地。对于任何政治领导人来说,这种处境都极为危险。

然而,从某些方面来说,1215年国王面临的那场叛乱,责任也不完全在他自己。巩固王权,削弱贵族的权力,他的父兄也基本是以同样的方式统治英格兰。他们的政策成功与否,一条显而易见的衡量标准是看他们的城堡数量。1154 年,亨利二世统治之初,全国只有20%的城堡属于王室。在亨利二世即位前的20年间,是私建城堡(大多是土堤-堡场式城堡)的爆增期。亨利二世即位后,他采取的第一批政策,就包括下令拆除(必要时也会强行拆除)这些私建的城堡。与此同时,正如我们所见,亨利二世和他的儿子们也在大肆地修建新式城堡,即像纽卡斯尔、斯卡伯勒、奥福德和奥迪厄姆(Odiham)这样雄伟巨大的石塔。等到约翰二世去世时,王室城堡与贵族的城堡的比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英格兰,几乎一半的城堡归王室所有。因此,在国王与贵族的权力对比中,城堡向我们提供了最有力的指标。

显而易见,叛军将这些积怨摆到谈判桌上,是因为约翰希望通过《大宪章》解决这些问题。

“任何人未经法律审判而被我们剥夺了土地或城堡,”约翰宣称,“我们都将立即归还。”

但是,约翰接着又补充道:有些土地和城堡是被“我的父王亨利或我的兄长国王理查”所剥夺的;对此,他的子民应予以体谅。然而,约翰这样钻牛角尖,却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亨利和理查都是比约翰更贤明的国王。他们是骁勇的斗士,而约翰却因为懦弱而被人声讨。尽管约翰证明了自己,他是一位精明能干的行政长官(涉及征税方面,约翰也可以充满活力而高效),但他却是一位糟糕的国王。他赢取不了臣民的忠心。对他们的野心,他既无力制衡,也不能有效疏导。而且,他也做不到赏罚分明。最重要的,约翰是个品德低下的人。他在人们和他交谈时窃笑;他许下的诺言无法兑现;他吝啬,靠不住;他甚至勾引一些贵族的妻女。亨利二世和理查也许做不到一贯如一地公平,但是总体上,人们喜欢他们。至于约翰,几乎没人喜欢他。

说到底,是因为约翰的个性,注定了《大宪章》的失败。劝谏约翰作出这样细致的承诺几乎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一定会尝试摆脱这些承诺,并最终遂他心愿。果真,谈判刚一结束,约翰便向教皇写信,强调他如何遭到胁迫才颁布了《大宪章》,并恳请教皇废除《大宪章》的效力。不过,等到教皇回信时,约翰的对手已经想通了,《大宪章》甚至值不回用来草拟宪章的羊皮纸钱。国王绝不会信守承诺,他们也不能强迫国王。于是,他们也放弃了推行《大宪章》这一解决方案,转而支持一种更简单的方案,那就是把约翰的王冠送与别人加冕。到了这一年的秋天,无论是国王,还是叛军,他们都在公开备战。

最终,这场战火烧遍了全国。英格兰东南部,尤其是肯特郡,是斗争的最重要场所,因为双方都在寻求欧洲大陆方面的支援。叛军一方已经决定,要将英格兰的王冠献给法兰西国王的长子——路易王子。夏天的时候,他们已经向路易发出了邀请,现在正企盼着他快点到来,亲自主张他的权力,并带来他们亟需的增援。与此同时,约翰也在寻求着海峡对岸的支援。他的支援是来自佛兰德人的雇佣兵。不久前,国王刚刚派遣征兵代理人前往海外。现在,他正焦急地徘徊在南海岸,一面努力争取海峡港口城市的效忠,一面对雇佣兵翘首企盼。

在这种情况下,罗切斯特城堡因为坐落在梅德韦河对面通往伦敦的干道上,争夺它的控制权就变得尤其重要了。和所有人一样,约翰也深知这一点。因此,从5月份开始,当反叛的苗头刚起时,他便盯上了这座城堡。国王已经给坎特伯雷大主教去了两封信,毕恭毕敬地问他,介不介意指示他的城堡主管,将这座巨塔交到王室的代表手中。然而,两次请求均石沉大海。大主教本来就是约翰的主要批判者之一,而且,他也太了解国王打的是什么算盘了。所以,他索性不闻不问。同样,说到罗切斯特的城堡主管雷金纳德• 德• 科恩希尔爵士,他与国王之间也没什么感情可言。他欠了王室巨债,近来他的肯特郡长的职衔又被约翰罢免。因此,科恩希尔的反应可能更为关键。很可能,他为伦敦的叛军报了信儿,表达了帮助他们的意愿,并承诺给予支持。

伦敦的叛军意识到,罗切斯特城堡已是他们的囊中之物。这时,他们便制定了作战方案。他们派出了一支骑兵部队去占领城堡,依托城堡,抵抗约翰。这支部队的头领便是威廉•德•阿尔比尼爵士(Sir William de Albini)。威廉爵士纯属于一匹“黑马”,我们对他的信息掌握得并不多。当然,既然他被选中(或志愿)指挥这项任务,就表明他一定是骁勇善战,并且享有威望。与他同时代的一位作家形容他是“意志刚强的斗士,精通战略的专家”。不过,更令人费解的是,他似乎和约翰的其他敌人不同,对约翰并没有什么个人恩怨。一方面,他明显是叛军的领导人之一,夏天的时候,他被提名为负责执行《大宪章》的25人之一。另一方面,直到《大宪章》起草的一周前,阿尔比尼才加入叛军。不过,无论他起兵反抗国王的个人动机是什么,接下来的几周时间,都证明了他对反叛事业的奉献是毋庸置疑的。

阿尔比尼和同伴抵达罗切斯特城堡,是在一个周日。进入城堡后,他们惊慌地发现,这里的储藏室储备匮乏。这里不仅枪支弹药短缺,更令人忧心的是,他们几乎毫无存粮。为了补救这一艰难的局面,他们迅速行动,为了粮草而洗劫了罗切斯特市。不过,他们洗劫粮秣的行动只持续了48个小时。周二的时候,约翰已经率军兵临城下了。

在这种局势下,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