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四章 百年战争——爱德华爵士、染血的城堡与美好时代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那么令人放心了。护城河深6英尺,可见并不是什么小水洼。而且,它看起来也非常宽阔,足以抵挡中世纪时期一般入室劫掠的小蟊贼。但是,事实上,与13世纪城堡的宽阔水面屏障相比,这道护城河就容易对付得多了,因为河里的水可以轻易被排空。博迪亚姆城堡是南北向建在斜坡之上,在城堡的南端筑起了一道人工的河堤,这才有了博迪亚姆城堡的护城河。这道河堤是阻止护城河里的水流入山脚下的罗瑟河(River Rother)的唯一屏障。然而,就作为屏障而言,它既不特别厚实,也不怎么坚固,河道的两侧也没有用砌石来加固。因此,有人认为,一小队人用十字镐、铲子,花上一天时间(如果需要夜色掩护的话,用上一长夜的时间),就可以把河堤掘开将水排空。没了护城河,拿下城堡便轻而易举(虽然还需要涉过满是淤泥的河底),但淤泥并不足挂虑,利用树枝和木板,有组织的攻击者可以迅速在河底铺一层临时的木板路,直接通往城墙根。

那么,关于博迪亚姆城堡的防御设施,就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了吗?没错,从北面看,这座城堡确实如此。今天,虽然进入城堡的通道一目了然(护城河的北岸架有一座木桥,可以直接到达城堡门楼),但是在中世纪时就复杂得多了。在中世纪,访客想进入城堡,必须先到护城河的西岸,穿过城堡前的一座长桥。随后,访客来到一座小小的八边形的安全岛。安全岛转动90度后,便可以正对着城堡。但是,这条通道还受到了外堡(外部的门楼)的保护。只有穿过了外堡,访客才能进入城堡的主城门。



图4-1 博迪亚姆城堡主门楼的射击孔。

初看之下,我们在卡纳芬城堡看到的防御设施,这座门楼也应有尽有,如橡木门、 (三道)吊闸和屠坑注49。此外,由于门楼的建造比爱德华一世伟大的威尔士城堡晚了一百年,它也多了一些新的装置。首先,这里设有射击孔。14世纪时,枪与火药已经传到了西欧,博迪亚姆城堡也成为最早为这种新式武器提供用武之地的英格兰城堡。城堡的另一处新式特点体现在门楼的楼顶。这里楼顶的砖体与墙壁是分离的,看上去仿佛门楼戴了一顶高傲的王冠。这种建筑设计方式被称作“堞口”(machicolation)。早期的塔楼顶部四周会建有木头的守望台,堞口就相当于石头的守望台。它们和屠坑非常相似,防守者可以居高临下,往下面的人头上抛掷东西。

如此看来,在主城门的安全防御方面,应该给博迪亚姆城堡的建筑师满分了。真是这样的吗?再仔细地检验一下这座雄伟的城门,各种各样的问题又来了。例如,从外部观察门楼,你也许会认为桥梁与城堡之间的间隙,是留给吊桥来通过的。我第一次参观城堡时,也是这种印象,因为门楼前面的凹陷仿佛正是为了竖直吊起的吊桥所准备的。然而,经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虽然吊桥极其重要,但这片砌石的区域根本没有为吊桥锁链准备的锁链孔。再仔细看看,你会意识到,门楼根本就没有预留可以容纳吊桥装置的空间。因此,我们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连接桥梁与门楼的,只能是一种更简易也更为薄弱的装置,即一块简单的活动木台。

事实上,门楼外观上的神气掩盖了它设计上的缺陷,吊桥的问题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然而,这还仅仅是其中之一。其他的设计特征也同样具有欺骗性。门楼的砖体决定了它只能容得下比较薄的木门,亦没有提供有效的闩门措施。这里的屠坑似乎太小、太假,不太可能有实际的效用,也几乎挡不住任何坚决的入侵者。射击孔和堞口似乎还有些防御作用,但关键是它们只能防卫门楼本身,城堡的其他部分完全不在它们的防护范围之内。

然而,真正让人们对主门楼丧失底气的,还是在城堡另一侧的一座更小的门楼,它的后部入口不仅暴露了相同的结构缺陷,如没有吊桥、木门太薄、屠坑偏小等,它甚至连主门楼的一些做样子的摆设也省去了。这里的桥梁一直搭到了城门前,吊闸只设置了一道,而且没有设置任何射击孔。这正是真正令人费解之处——既然后门大开,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工夫做前门的安全措施呢?我们只能断定,城堡北面的所有精巧的设施,包括复杂的桥梁布置,并不是为了将不速之客拒之门外,而是为了给尊贵的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毫无疑问,博迪亚姆城堡在这一方面发挥得非常出色。虽然城堡的门楼存在各种显而易见的薄弱点,但是它高大、雄伟、威风凛凛,看上去非常令人震撼。虽然城堡的护城河也存在明显的致命缺陷,但是阳光下的河面依然波光粼粼,它如镜面般的水面映出城堡的倒影,又为城堡平添了几分美。城堡的城墙和塔楼虽然薄弱、易攻,但它们仍然非常高大、挺拔,尤其在众多设有城垛的小小角楼和烟囱的衬托下,就显得更加伟岸了。博迪亚姆城堡讲求排场的决心不仅限于城墙和护城河。曾经,城堡的周围是一片装点着花园与池塘,精心规划、匠心雕琢的园林美景,城堡就坐落在它们的中心。遗憾的是,现如今池塘的堤岸早已坍塌,我们也难以辨识出它旧日的地形风貌了。然而,近年的地形测量却证实了它们的存在。为了增加城堡的韵味,这里曾经还打造了许多精致的庭园水景。

博迪亚姆城堡缺乏切实可行的防御设施,这在中世纪晚期的城堡中非常典型。出现这种变化,部分是因为军事战术上的革新。在12~13世纪,当英格兰的政局开始动荡时,各方人士的第一反应是涌入城堡,希望通过捍卫城堡来抵御敌人。战争也是围绕着城堡而展开,所以就有了以下波澜壮阔的围城之战,如罗切斯特围城(1215)、多佛围城(1216)和凯尼尔沃思围城(1266)。然而,到了14 世纪,形势发生了转变。随着围城技术的进步,无论城堡看似多么坚固,仍然愿意把身家性命托付给城堡的指挥官越来越少了。相反,他们宁愿在旷野,两军对垒。这种遭遇战更为血腥,当然也比之前的战法对战局更具有决定性。到了14世纪初,不杀降敌的这种骑士道德准则也被无声无息地抛弃了(依我看来,这主要应归功于爱德华一世)。

然而,在英格兰,人们放弃布置严肃的防御工事,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当时的时局相对太平。尽管在爱德华二世统治时期,14世纪来临时开局不利,也尽管这一时期受人诟病颇多,但总体上英格兰在中世纪晚期基本上还是一片太平宜居之地。在这种大环境下,庞大、复杂、昂贵的防御工事也就变得多余了。

所以,博迪亚姆城堡也许名头很响,但是在实际作战中很难说具有防御价值。这座城堡更注重的是展示它的华丽外观,令人为之叹服,而不是利用有效的防御设施,将人阻挡在门外。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把其归类为城堡呢?正如我在引言中所述,我的观点恰恰相反。只有当我们抱守旧观念,认为城堡的设计必须以防御为重时,才会存在危及博迪亚姆城堡地位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过分地强调自己的定义,而是关注当时的人们的看法,那么这个问题便不存在了。显然,爱德华• 达林里奇相信自己建造的是城堡。更重要的是,他同时代的人们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对他们而言,博迪亚姆城堡的防御设施是否“有用”并不重要,只要它设有这些防御设施就够了。

然而,这又引出了一系列的其他问题。如果防御设施是多余的,那么为什么要费力修建它们呢?而且,既然不需要防御设施,那么完全可以建造一幢秀美的庄园式宅邸,抑或一座宏伟的宫殿,为什么还要建造城堡呢?答案是曲折而复杂的。回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