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章 兰开斯特家族的遗产:1399~1449年的英格兰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世的统治比许多当时的民众以及后来的史学家所想的还要令人琢磨不透。1413年,民众期待着英格兰政治制度的复兴,其实他们最期待的还是新王能拥有良好的性格和品行。亨利五世的性格和行事动机至今还是疑点重重。国王出于私心征服诺曼底,签订《特鲁瓦条约》则表明了国王对法国日益膨胀的野心。当时的人们也承认那场战争的出发点即是“贪婪和以雄心壮志作为借口的狼子野心”,兰开斯特王朝的诗人,例如托马斯·霍克利夫(Thomas Hoccleve)和约翰·利德盖特(John Lydgate),竭力想掩盖这一事实,并把亨利五世塑造成一个品行端正的君主形象。此外,为实现自己征服法国的野心,最重要的是为了得到资金来维持战事,亨利五世背弃了他从前所允诺的要“施以仁政”的信条。他违背了诺言,没有偿还父亲的债务,对几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贵族遗孀进行剥削,还拘捕了他的继母,即亨利四世的王后纳瓦拉的琼(Joan of Navarre),诬蔑她是女巫并据此罪名侵占了她从亡夫那里继承的大片领地。此外,亨利五世格外看重王室的财产,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他没有分封过新的贵族,也没将他在诺曼底的大片土地赏赐给仍然健在的兰开斯特王朝拥护者们。更为重要的是,有迹象表明,亨利五世签订《特鲁瓦条约》被视为是自私自利、投机取巧之举,他这么做是为了一己私利而非大众利益。在1420年12月召开的议会上,下议院担心《特鲁瓦条约》会让英格兰人“臣服或是顺从于”未来的法国国王,他们由此也立刻想到这个条约同时也意味着战时税的终结。8到1421年,国王结束了最后一次远征回到英格兰,兰开斯特王朝所承受的压力变得愈发明显。亨利五世重新提出的借款请求遭到了广泛质疑和公然拒绝,与此同时,有证据表明地主阶级对于在法国效力并没有多大兴趣。5月召开的议会讨论了王室不断增加的债务,此前,议会就拒绝过国王征税的请求(在英格兰和法国签订和平条约之前,拒绝国王的请求还不是什么难事)。12月,议会在和平时期又给予了王室一笔补助金,然而这对王室与日俱增的财务危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亨利五世最疏忽大意的一点就是未对他在法国的统治加以巩固。1422年8月31日,亨利五世英年早逝,兰开斯特王朝君临两国的梦想落到他9个月大的儿子亨利六世身上。从亨利五世的临终遗言可以看出,相比他留给儿子和大臣的未竟之业,他更担心的是自己灵魂的救赎。在他多年的南征北战中,有两万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由此可能造成了他良心上的愧疚,而在大约一个世纪后,为追随亨利七世而献出生命的人数只有这个人数的一半。更为明显的疏忽是,在亨利五世的遗嘱中,他将兰开斯特公国的大部分产业都交给了各位封地领主,切断了他儿子的政府最为重要的一项财政收入来源。就在他去世前5天,还在遗嘱中添加了几条附录。从附录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国王,他忽视了王朝的“仁政”。亨利五世的弟弟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被任命为护国公和亨利六世的主要监护人,但是附录里却并没有明确厘定他的摄政权利和义务。此外,就在亨利五世弥留之际,执行《特鲁瓦条约》的可能性也已经变得十分渺茫。1421年,英格兰在博热(Baugé)战败,表明英格兰此时的军事实力已经难以迫使法国人接受这一条约,而国王的盟友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也已经开始靠不住了。

从1422年到1437年亨利六世成年,这段时期暴露了兰开斯特王朝在中世纪晚期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归根结底,即王朝的强大和成功主要依靠的是君主的能力与抱负。因为亨利五世自己的野心,《特鲁瓦条约》令英格兰卷入了一场代价昂贵,而且事后来看根本无法取胜的战争中。在他死后的15年里,兰开斯特当权派想方设法地找寻着治理国家的制度和方法,用以保护王国内的公众利益。换言之,就是如何才能让国民在君主不在的情况下听从命令继续工作。最初,贵族齐心协力,民众自己也愿意做出有利于公众利益的事情,局面至少趋于稳定。1422年,格洛斯特公爵在议会上要求摄政遭到贵族阻挠。1425年,他的要求再次遭到拒绝,议会转而支持其他几位贵族,由他们在国王成年之前共同负责治理国家。然而,这几位贵族在某种程度上却搞砸了国家统治。尽管贝德福德公爵在1424年于韦尔讷伊(Vernueil)大获全胜(这场战役可与阿金库尔战役齐名),英格兰还是在15世纪20年代从法国战事中逐渐脱身出来。1421~1429年,议会拒绝为战争拨款,而法国在圣女贞德的带领下重振雄风,外加上奥尔良和帕泰(Patay)形势危急,法军受到激励一路高歌猛进。眼下的情形十分紧急,亨利六世必须越过英吉利海峡亲自来到法国加冕。然而在那之前,亨利六世已于1429年12月加冕为英格兰国王。两年后,《特鲁瓦条约》最终才得以执行,亨利六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成为法国国王。



图1-3 国王亨利六世的板面油画,大约创作于公元1540年,作者不详。(©英国国家肖像馆,伦敦)

然而,所有这些不过是为了掩盖裂痕而已。贵族间的表面和谐背后其实已经有了剑拔弩张之势。国王无法有效地介入和仲裁两国重臣的纠纷,坊间的争吵也愈演愈烈。1432年,格洛斯特公爵又一次争权失败,他指控博福特红衣主教非法从国外运金银到国内。博福特红衣主教是他的主要竞争对手,也是国王的叔祖父。到1433年,王室的财务状况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王室负债高达16万英镑,而王室每年的收入大约只有6万英镑。当时并没有可以解除《特鲁瓦条约》的必要王权,英格兰在外交上也不尽人意。1435年,勃艮第派和法国签署了《阿拉斯条约》(Treaty of Arras),次年菲利普公爵包围了英格兰要塞加来。勃艮第人对英王的背弃让英格兰人又有了坚持英法战争的理由。1435年9月,法国摄政王、国王的叔叔贝德福德公爵约翰去世,引发了一连串严重的后果。约克公爵、索尔兹伯里伯爵、萨福克伯爵和多塞特伯爵声势浩大地在国内集结军队,他们剑指加来,在格洛斯特公爵领导的援军到来之前就解除了勃艮第的围攻。然而这批人员混杂的远征军成效甚微:巴黎失守,英格兰与勃艮第的结盟——亨利五世战争蓝图的基础也不复存在。有大量文件表明,虽然国王对菲利普公爵的叛变愤恨不已,但是却在签订了《阿拉斯条约》之后解决各类事端的过程中并无太大建树。1436年夏天,格洛斯特公爵刚一召集远征军去解救加来,亨利六世就开始授权财政拨款,他的签名代表着独一无二的权威,但是任何关于国王御驾亲征的打算却很快遭到了否决。不管怎样,亨利六世需要在治国方面扮演更加积极且公开的角色,他急需出现在公众面前。1437年11月,还差一个月就年满16岁的亨利六世开始全面掌权,在正式组建的王室枢密院的协助下执政治国。



1437~1449:危机升级


亨利六世成年掌权,期间他的统治好坏与否一直是研究玫瑰战争的史学家们广为争议的话题之一。斯塔布斯说他是“历任君主中最不幸的一位”。他忠实、虔诚,努力要把英格兰治理成为“一个宪政王国或联合体”,但是碍于贵族们的野心勃勃,对法作战的高昂代价,以及生理和心理上的诸多问题,让他难以胜任要求严格的君主之位,在这些重压之下,亨利六世的努力终归付之东流。9麦克法兰则相对刻薄地认为亨利六世精神失常是玫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