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猫科动物(felines)因独立和凶猛著称,似乎是最不可能成为人类的狩猎搭档的。然而,目前人类已经成功地驯服了两种猫科动物,即猎豹(cheetah)和狞猫(caracal),并使其在人类的控制之下进行捕猎。若要解释人类为何能成功驯服猫科动物,我们有必要审视一下猫科动物的自然史与文化史。
出土的化石显示,早在300万~350万年前,猎豹便已经出现在东非与南非地区了。50万年前,一种体形较大的欧洲猎豹灭绝了。与其他猫科动物相同,猎豹的体形也随着地质学时间的发展而逐渐缩小。[180]尽管猎豹被认为是旧大陆的产物,实际上却可能是美洲狮(Felis concolor)的远亲,二者共同的祖先或许可以追溯至北美的中新世时期(Miocene)。[181]
猫科动物一般被分为三个属[182]。第一个即猫属(Felis),包括了大多数猫科动物,如美洲豹(cougars)、山猫(lynx)与家养猫等;第二个即豹属(Panthera),囊括了大型猫科动物,如狮、虎和豹。猎豹的分类学所属经常被人们修正,但是目前所有现存的野生猎豹和驯养猎豹都被认为属于一个单属即猎豹属(Acinonyx jubatus)。[183]其中,被称为“国王猎豹(king cheetah)”的猎豹品种拥有鬃毛和独特的毛色,身上不是原本的斑点而是斑点和螺纹。但即使是这种猎豹,也仅仅是猎豹属因隐性基因而导致的一种颜色变种。[184]因此,实际上被献给贾汗吉尔的那种身上带有“蓝色斑点”的白豹也是这种情况。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这种蓝斑白豹是一种基因突变后的猎豹,而非真正的白化变种。迄今为止,这也是此类猎豹中唯一已知的案例。[185]
在传统分类中,猎豹被纳入大型猫科动物中,其体形相当于较大的犬类。成年猎豹的体重大约在100~110磅,雄性的体形稍大于雌性。猎豹肩高2.6~2.8英尺,从鼻部至尾部的长度在6.3~7.7英尺。[186]猎豹是猎豹属唯一成员的原因在于,它拥有许多独特的物理特征,而这也可以解释猎豹所具有的卓越的捕猎能力。这些特征包括:适合在日间捕猎与能辨识水平运动的眼睛,较大的鼻孔便于在捕猎时快速呼吸,细长的尾部有助于在高速转弯时保持平衡,伸缩自如的爪子起到了“跑钉”的作用并可以增加抓地摩擦力,足垫坚硬而且似轮胎面一般具有凸起,纤腰和细长的下肢有利于在奔跑中增速。[187]
当然,猎豹最著名的特点还是它的速度。在这一点上,猎豹的决定性优势是其极为灵活的脊柱。猎豹的奔跑方式并非狭义的词面意义上的“跑”,而是采用了一种“旋转式疾驰(rotary gallop)”的方式。这种奔跑方式实际上由一系列弹跳构成,这种弹跳被称为“阔步(stride)”,长度可达21~26英尺。猎豹之所以能够在奔跑中达到高速,需要归功于其脊骨可以弯曲和伸展的卓越能力。弯曲状态下的猎豹身长是其完全伸展状态下的67%,而相比之下,马的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44英里,其弯曲状态的身长是伸展状态下的87%。[188]综合以上这些特征,猎豹的奔跑速度可达每秒29米,每小时约64英里。[189]这一速度只能在短距离冲刺时维持,距离为300~500码。
与鹰猎活动的发展历史类似,早期的学者们认为将猎豹用于狩猎最早始于埃及。目前一般认为,使用猎豹狩猎的实践方式在后来的亚述帝国时期传播至美索不达米亚,并由此再传至了伊朗、印度与中亚地区。[190]这一论述既非毫无依据,也在预料之内,原因是埃及人的确有驯化猎豹的行为存在。最早的证据来自于底比斯附近的巴利修院(Dayr al-Bahrī,near Thebes)著名的蓬特(Punt)浮雕。浮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女法老哈特舍普舒特(Hatshepsut,公元前1473~前1458年在位)发起的一场远征。这场远征的目的地是位于非洲之角的蓬特国(Land of Punt)。[191]远征队伍带回了许多当地珍品与特产,其中包括两种完全不同的“黑豹(panthers)”。第一种黑豹是单只,很明显是体形更重的一种豹类(Panthera pardus),被归类为“南方黑豹”。第二种黑豹为一对,拴有项圈和缰绳,被归类为“北方黑豹”。[192]这一时期的其余记录也同样显示,驯化的猎豹无疑在埃及是十分常见的。据记述,这些猫科动物并不像有些野兽一样被严格看管,而更像是一只与主人一起外出散步的安静而惬意的狗。然而,并无证据显示埃及人曾训练猎豹在人类的指挥下进行捕猎。[193]
其他的学者大多也认可埃及人在驯化猎豹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认为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猎豹曾被用于狩猎活动。[194]甚至有人认为,最早训练猎豹进行捕猎的是苏美尔人;此外,赫梯人(Hittites)曾训练真正的豹子(leopard)参与狩猎活动。[195]另外,经常被人们援引为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有猎豹存在的证据的是,来源于乌鲁克第二时期(约公元前2600~前2360)的一枚圆柱形印章。这枚印章上描绘了人们在崎岖地形捕猎山羊的场景,其中有一个人牵着一头体形较大的长腿动物,该动物双耳尖而竖起,鼻口部细长,尾巴直立。然而,认为这只动物是猎豹的观点无法令人信服,原因如下。首先,上面所描绘的这只动物的形体更接近于一只大型犬,即马士提夫獒犬;而且猎豹与马士提夫獒犬的不同之处在于,猎豹的双耳更圆且下垂,鼻口部更短。其次,猎豹适合在空旷的平原上捕猎,而不是印章上所展现的山丘地带。[196]
古典文献所提供的关于猎豹的部分信息缺乏说服力,而且存在曲解的现象。公元2世纪时,埃利安曾有一次提及了驯化猎豹,在另一次则提到印度国王拥有驯化的黑豹,第三次则提到印度有很多狮子,其中较小的狮子可以被训练为在人类的指挥下捕猎鹿类。埃利安指出,这些猫科动物“很善于通过气味来追踪猎物”。[197]虽然埃利安提供的这些信息部分有误,而且显然依据的是传言,但仍可以作为关于狩猎用猎豹的早期信息。印度本土有大量的猎豹,而日后的印度人也被认为是驾驭猎豹的高手。
同样,伊朗本土不仅拥有很多野生猎豹,而且非常重视皇家狩猎活动。此外,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国王还保持了用驯化的猫科动物进行狩猎的中世纪传统。伊朗的民族史诗《帝王纪》(Shāhnāmah)创作于1010年前后,作者是费尔道西(Firdawsī)。史诗在中古波斯传说的基础之上创作而成,讲述了萨珊王朝的皇帝巴赫兰·古尔[198]用猎豹(yūz)进行狩猎的故事。[199]13世纪时,有一部编年史依据前代的本地传说,记述了与萨珊王朝皇帝伊嗣俟(Yazdagird,公元632~651年在位)同时代的陀拔斯单统治者借助鹰隼和猎豹连续进行狩猎活动的故事。在中古波斯语中,有个专门的词指代猎豹(cheetah),即“yōz(ywc)”,但是现在鲜有证据可以表明,在前伊斯兰时期的伊朗(或其他地方)人们曾经从事过这项运动。[200]
可以看出,使用猎豹进行狩猎与使用猎鹰进行狩猎的另一个类似之处在于,二者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流行度有限,因此见证度也很有限。对当代人而言,这种狩猎方式并不像训练有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