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猫科动物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素的大象进行狩猎那样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大象是很难让人忽略的。从现存的少量证据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猎豹的驯化可以追溯至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的较早时期,而在之后的某个时间点,生活在猎豹自然分布区内的人们开始训练猎豹参与人类的狩猎活动。唯一的另外一则推论是,随着伊斯兰教的出现,猎豹狩猎开始流行起来,而且也逐渐为人们所知悉。据文献和图像资料记载,这种趋势始于倭马亚王朝时期,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已经传至核心区域包括伊斯兰国家和非伊斯兰国家在内的所有宫廷。[201]

在处理与猎豹有关的文化史内容时,一个明显的问题便是名称的繁多与混淆。在近代早期的亚洲地区,第一次见到猎豹的西方欧洲人使用了各式各样的名称来指代这种野兽,包括猎豹(hunting leopard)、驯化的黑豹(tame panther)、豹(pard)和雪豹(ounce)等。[202]然而,生活在猎豹分布区的各个民族通常都会将猎豹与真正的豹子(leopard)进行仔细的区分——后者对人类而言是非常危险的动物。譬如,阿拉伯语将豹子称为“al-namir”,将猎豹(cheetah)称为“al-fahd”。[203]在印度北部地区也存在着固定的术语,如莫卧儿帝国便使用波斯语中的“yūz”或同样不易出错的印地语名称“chītā”来指代猎豹。[204]幸运的是,这些为猎豹(Acinonyx jubatus)的捕获与训练提供了最佳信息的国家都使用了一套清晰的命名方法。

人们可以用多种方式捕获野生猎豹,包括陷阱、诱饵与捕网等,这些设备通常会设置在动物最喜爱的“抓痕树(scratching tree)”附近——一种野兽会留下踪迹的标识树。[205]人们更喜欢捕获的是成年的母豹,因为母豹为了养育幼崽而被认为更擅长捕猎。[206]人们在捕获时会略过年青的猎豹,因为如果年青的猎豹尚未学会如何在野外自己觅食的话,其对人类而言并无用处。大多数人认为,在皇家狩猎活动中所需的捕猎技巧是只有母豹才能教习其子女的。[207]

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狩猎指南并未给出具体的猎豹训练日程安排,但是在之后的印度传统中,训练时间据称需要花费三个月至一年不等的时间。[208]训练猎豹与人类共同狩猎的准备工作可以被分为若干不同的阶段。[209]

第一步,借用鹰猎活动中的一个术语,是“人化(manning)”。据阿拉伯狩猎指南记载,新抓到的猎豹会被戴上脚镣和头罩,不被允许吃饭和睡觉。在被训练得表现出服从之后,猎豹会慢慢地开始适应人类的存在,如经常被拴在热闹的街道或是被拴上缰绳带出去散步等。在印度,为了让猎豹适应人类的存在,人们会把猎豹带至村庄中,并花钱雇当地的妇女和儿童坐在被拴住的猫科动物身边长时间地对之轻声讲话。

第二步,训练猎豹去骑马。首先,人们会将猎豹交由驯豹师控制,并用食物引诱其跳到木马上固定的后鞍之上。之后,木马的高度会逐渐增加,最终达到与真马相同的高度。很快,猎豹便会将后鞍与食物联系起来。最后,猎豹就会逐渐习惯与驯豹师一同骑真马了。

在这时,猎豹的狩猎本能被再次唤醒了。自被捕获之后,喂养猎豹的便一直是驯豹师;此时,驯豹师会先在猎豹面前宰杀一只动物,之后允许猎豹将血液舔食干净。

然后,猎豹便可以被带至野外进行训练了。为了确保捕猎的成功,驯豹师会先从牧群中选出一只猎物,将其累至精疲力尽,之后再将除去头罩和缰绳的猎豹放出。在最终的测试中,猎豹被允许自己选择并尾随接近猎物,并在自由的追逐中将其杀死。

那些完成了捕获、训练和田野测试的猎豹会过上舒适的生活,在富裕的宫廷中尤其如此。与王公贵族使用的猎犬和猎鹰一样,猎豹会有兽医专门为其治疗各种疾病与伤痛。这些猎豹享用的伙食也非常好——在13世纪曼苏尔(al-Manṣūr)统治时期的一部狩猎指南中,作者援引了阿拔斯王朝穆塔瓦基勒(Mutawakkil,公元847~861年在位)在位期间一位狩猎主管的叙述:他声称,每天需要多达7磅羊肉才能合适地“养壮”一头猎豹。[210]这一叙述与阿克巴大帝所发布的法规内容是大概一致的,其中规定:一头一等的猎豹(yūz)每日享有5锡厄(ser)(约合5磅)肉;二等猎豹可得4.5锡厄肉;以此类推,八等猎豹可以获得2.75锡厄肉。尽管法规中并没有解释这种等级制度是如何实行的,但一般认为与狩猎成功率有一定的关系。在所有的案例中,每头猎豹都拥有自己的团队,一般是三至四人跟随一只骑马的猎豹,两人跟随在马车上进行狩猎的猎豹。阿克巴大帝拥有的千只猎豹都戴有精美的项圈与缰绳,配以金线织花的锦缎马鞍套。[211]

当然,这里最明显的问题便是,作为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四足动物,为什么一只成年猎豹在野外被人们捕获后,能够适应人类的存在并被诱导而听从其指挥呢?对传统的猎手而言,答案是不言自明且非常普通的:类似猎豹这样的物种可以被人类驯服,因为它们天性十分聪颖。[212]当然,这一问题更加复杂而且很难轻易回答,对于一位历史学家而言便是如此。然而,由于对动物的驯化、训练与家养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动物之前具有的天然行为模式进行的控制与改造,因此我们必须寻找有关猎豹群居性特征的证据。笔者认为,了解猎豹在野外生存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社交关系与狩猎方式,可以有助于我们回答为何猎豹如此容易被驯化以及为何猎豹可以融入在人类指挥下进行的狩猎活动。[213]

猎豹的求偶时间比较短,因为它们容易受到狮子和豹子的攻击。因此,在不同性别的猎豹之间并没有形成长期的纽带关系。成年雌性猎豹的巢区较大,通常会与其他雌性的巢区重叠。大多数雄性猎豹也拥有自己的活动领域,但也有些雄性猎豹会进入其他雄性的领域。与通常单独行动的雌性猎豹相比,雄性猎豹一般会结成二至四头的群,这种现象被称为结盟(coalitions)。由于高速捕猎的方式并不适合团队合作,因此猎豹并不会以合作的形式进行捕猎,但一个同盟可能会维持多年,以共同守卫一片可以提供水源、藏身之处和具有开阔地形的领域。拥有自己的同盟的雄性猎豹通常身体更加健壮,体形也更大,而且似乎寿命也长过那些独居的雄性猎豹。

猎豹群居性的另一个证据是兄弟姐妹之间的行为模式。在离开母豹独立生活后,同代猎豹之间仍然会保持一定的交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由于猎豹使用的捕猎技巧很难习得,幼崽待在母豹身边的时间会更久,多的可达20个月,由此也建立起非常牢固的纽带。

因此,尽管猎豹缺少狮子引以为豪的凝聚力,但并不能被看作是独居猫科动物的代表。猎豹之间能够建立起各种牢固的纽带关系,如母豹与幼崽之间,猎豹兄弟姐妹之间,以及雄性猎豹的结盟成员之间。无疑,这些纽带关系都为人类成功地将猎豹变为狩猎搭档确立了一些行为学层面上的基础。

塞伦盖蒂[214]的田野观察让人们了解了猎豹与生俱来的狩猎技巧,而这一点也是人类驯化猎豹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元素。[215]猎豹在捕猎时通常会先跟踪猎物,有时为了避免被发现,还会全身保持静止。在瞄准猎物之后,猎豹便开始小跑以增加动力,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