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掌控动物的能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严的主要来源,是一种统治与征服的手段。[90]因此,作为国家动物与皇权的象征,无论在印度人还是穆斯林中,对皇室大象的控制权已成为政权中权力角斗或皇位更迭的一部分。[91]

大象主要在两个领域内发挥了自己的纯政治功能。在前往乡下的视察和狩猎活动中,大象负责驮运统治者和高级官员。正如奥文顿指出,在印度,身居要位之人几乎都是骑象外出的,目的是“维持其地位与身份的威信”。[92]然而,大象最引人注目的角色还是在皇室宫廷中。在宫中,皇家用大象每日都要参加仪仗游行。卫兵更换仪式是一等的政治舞台,需要使用最好的大象。17世纪末,福莱尔(Fryer)称斯里兰卡象是最常被捕捉的品种,此地的大象因擅长“下伏”而闻名,可以“恭顺地将脖子置于两脚之间”。[93]因此,评价大象的标准并不是其体形或毛色,而是表现能力。

在印度,这些展示具有悠久的历史。古典作家如亚里士多德和普林尼均熟知印度的大象游行及其政治重要性,这一知悉程度本身也很好地反映了大象表演的影响力与效果。[94]1330年代,伊本·拔图塔曾在德里宫廷中见过一次大象表演,他很好地抓住了这一活动的精髓,记录称这些大象——共有50头——被“训练得向苏丹鞠躬行礼,而在大象低头时,皇家侍从便大声喊道‘真主啊(Bismillah)’。”[95]

来自于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史料记述了很多细节,为我们展现此类活动的内在运行机制。据塔韦尼埃复述,奥朗则布的宫廷内有常规的仪仗游行活动。在这项活动中,统治者会检阅这些为了特定目的而长期精心训练的家养大象。每只动物轮流上前至距统治者五十步之内的距离,行鞠躬礼并将长鼻放在地上,之后再抬头三次。在这之后,统治者会检查大象的健康和饮食状况。[96]观看这些驯象表演的观众都经过了仔细的挑选,一般是使节、国家官员或地方首领;在奥朗则布举行的对外公开展演(durbar)中,还会有经过选择的臣民与请愿人参加。[97]

作为一种夸张效果,展演需要让观众认为是统治者的命令——或者甚至是统治者的存在——让大象做出了恭顺的举动。[98]此外,很多观众认为——当然也是展演有意而为的——这些外表干净而且身着华服的大象是自己主动出场的,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前来守卫报到一样。这种观点显然来自于1611年茹尔丹对贾汗吉尔统治期间的大象游行的观察。在描述发生在阿格拉的皇家守卫活动时,茹尔丹称宫廷贵族被分派承担24小时轮换的守卫任务。每天下午5时会举行一场卫兵更换仪式,这时当班的守卫“完成了保卫国王的职责并离开”。茹尔丹之后提供了非常有帮助的一段补充。

国王的大象同样负责守卫,而且会像人类一样为国王效劳;原因在于,每当国王看向它们时,它们都会立刻将长鼻举至头顶向国王致敬,之后才会离开——它们不会在国王看向它们之前走开。然后,大象会按照等级依次行进,作为侍从的大象在前,作为妻子的母象在后。每一只皇家大象都拥有2~4头年轻大象作为侍从,身后跟随着两头作为妻子的母象。所有的大象身上都装饰有天鹅绒与金线制成的布和其他的昂贵材料。[99]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目的是展现统治者对大型野兽的控制力。象群在各个领域均复制了人类的对应方面,包括行为、举止以及对指挥系统的公开接受。正如埃利安指出的那样,大象卫士的仪仗游行以及随之表现出来的敬畏都是因为管理员与驯象师交替传达了皇家命令。[100]但是,尽管我们揭露了这些行业秘密,这些景象依然非常引人瞩目;无论这些活动经过了怎样的设计,它们依然可以吸引注意力,获得人们的称赞,造成盛大的景观。

与这些仪式化的展示相关,此后的传说故事经常会涉及莫卧儿帝国皇帝与“不驯服”的大象之间的对决,这进一步证实了皇帝对这些大型野兽的掌控力。这些故事最初出现在阿克巴大帝统治时期,在之后的复述中无疑也经过了大量修饰,最终逐渐形成了文学创作的传统主题。在每一个故事中,莫卧儿帝国的皇帝必会在宫内降服一头连职业驯兽师都完全无法控制的发情公象;一般的,皇帝会骑到发情的野兽身上,迅速便能将其控制住。[101]精神权威、道德支配与威严仪态获得了胜利,等级原则与秩序再次恢复如常。

拥有大量大象的东南亚地区也普遍将大象作为一种国家动物。这些地区的情况与印度相同,均以战象为军事实力的衡量标准,而“驯服的大象”则被当作经济安宁的衡量方式。[102]此外,东南亚地区大象的展示方式也与印度大致相同:一是皇室大象游行,二是用于保护统治者的大象卫队。[103]在东南亚地区,对这些动物的控制力是王权的关键组成部分,如1680年代前往暹罗的波斯使节所目睹的一幕便很能彰显这一点。当时,国王拥有的大象中有一头突然发起狂来,它将象夫驮至丛林中,“破坏了笔直的道路”;国王极为愤怒,下令将象夫和大象双双处死。[104]显然,这种情况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饶恕的欺君之罪;违背了这类原则的行为将会遭到可怕的惩罚,大部分时候是因为损害了——至少是暂时损害了——精心经营的秩序、等级与统治的图景。

很多时候,从中国北部到罗马,大象在其分布范围之外的地区也发挥了国家动物的功能。恺撒大帝和希拉克留(Heraclius)都曾用大象游行来庆祝军事胜利。[105]倭马亚王朝也拥有皇室大象,其中有一只还在约公元667年被赠送给阿尔巴尼亚(阿塞拜疆)的高加索王公朱安舍尔(Juansher)。当原产于印度的大象抵达阿尔巴尼亚时,当地人感到惊讶不已;之后,由于大象已经经过了特别训练,它也对当地的王公表达了“敬意”。[106]这一传统在阿拔斯统治初期依然得以持续。那时,经过精心装扮的大象会将王公贵族运送至宫廷,此外大象还会参加胜利庆典活动。[107]迦色尼王朝与印度相连,该王朝大量地将大象作为国家动物使用,之后还将这种行为传至塞尔柱帝国。[108]

在东亚地区,中国的宋朝专门在太仆寺之下设立了养象所,负责训练和喂养皇帝拥有的驯服大象。[109]如前所述,元朝宫廷同样拥有大象,而其继任者明清两代也在窖中养有几十头训练有素的大象,它们会在皇帝及外国使节抵达北京城门时行礼和吼叫。[110]尽管这些展示显然被认为属于严肃的国事场合,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大象从未完全成为中国宫廷生活的一部分;大象展演在中国宫廷中始终是一种次要活动,不像在印度或暹罗那样是吸引人注意的主要活动。

动物在皇室宫廷中还发挥了另外一种作用:以动物竞技与格斗为特征的娱乐活动。这种活动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罗马的竞技场与之后的拜占庭帝国都会定期举办斗兽活动——当然是人与兽之间的角斗。[111]在欧亚大陆的其他地方,人类参与斗兽活动的现象虽然并不常见——除了作为一种惩罚的方式——但是动物之间的角斗十分常见。在古时的伊朗、印度与中国,统治者会让狗、狮子、老虎、野猪、野牛、公羊与大象之间进行血腥的角斗,致使一只或多只动物死亡。[112]诚然,导致动物死亡是这些活动的目的,如果并未出现伤亡,则角斗会被认为是一场令人失望的失败活动。

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这些娱乐活动一直广受欢迎,成为核心区域与东南亚地区宫廷文化的常见部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