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对正统性的追寻并非仅限于意识形态方面。政治始终具有地方性和纯世俗的维度;譬如,是谁负责在春天将门口街上的坑洼修复好,或者更加切合我们的主题,是谁将给村庄带来麻烦的老虎除掉?这些都是非常基本的实际政治,涉及纳税人所得到的服务。为了最有效地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威胁本身——既包括真实的也包括想象的——入手,关注动物对传统社会所造成的威胁。反过来,这将引领我们去探讨大众对自然与皇家狩猎活动的态度问题。
野生动物对人类利益造成的威胁以多种方式呈现出来,如家中的害虫、与家养动物争夺饲料的动物、与人类猎手争夺猎物的动物,以及最重要的,会侵袭庄稼、牲畜与人类的动物。东非地区的马拉维的近期历史,很好地展现了所有这些问题如今依旧是很多现代人所关注的问题。[25]在更加遥远的过去,相关信息虽然要少得多,但是仍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极为类似的图景。
让我们从害虫开始,一直谈到最令人畏惧的生物种类。显然,啮齿动物是人类常年面对的挑战。害鼠(Bandicota benegalensis)是印度体形最大的鼠类,它们在长期肆虐于当地的食品店中,被民众认为是“危险的敌人”。[26]有的时候,野兔也会因侵扰未收割的庄稼而给当地造成饥荒;在罗马帝国时期的巴利阿里群岛(Balearic Islands)或中国的元朝,受灾的民众都曾经要求政府提供支援和采取行动。[27]
另一种肆虐在欧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害兽是豺狼(Canis aureus),这是一种成群觅食的群居性动物。豺狼出现在印度、突厥斯坦、伊朗与外高加索地区,它们在夜间侵入村庄与城市觅食,杀死家禽,损害庄稼,破坏新建的坟墓并吞食尸体,豺狼群共同的嚎叫声也制造了可怕的噪音。[28]
这些野兽虽然对人的生活造成了威胁,但并不威胁人类的生命或身体;然而,野猪却在这两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9]一位早期的亚美尼亚编年史家曾抱怨野猪对田地与葡萄园的多次侵扰。他提及,为了减少野猪的肆虐和恢复损失,人们有时会采用求助于灵力的做法。[30]此后,曾于1688~1723年间在东印度群岛一带旅行的汉密尔顿记述,由于野猪连根拔起并损害了太多的庄稼,因此从位于波斯湾的巴士拉到南亚次大陆的东南部地区,野猪对从事农业来说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31]
野猪造成如此严重的问题是因为其生性贪婪,同时也因为野猪极具侵略性,而且行动难以预测。在《维斯拉米阿尼》中,传说中的国王莫阿巴德(Moabad)在露天庭院里被从林中闯入宫帐的巨型野猪杀死。[32]在历史记载中,野猪也是同样凶猛的。拜占庭帝国的皇帝莫里斯曾在巡行途中遭到野猪袭击,惊险地免于受重伤。[33]野猪作为极为危险的猎物也并非徒有虚名。色诺芬在论述狩猎活动时曾多次描述在捕猎野猪时会遇到的极大危险,此后的伊斯兰与基督教世界的作者也都证实了这一观点。[34]因此,野猪能够在古老的传统中享有神话地位,田地经常受野猪侵扰的农业从事者对它十分惧怕,也就并不怎么令人惊讶了。[35]
正如布罗代尔指出,在衡量野生动物所造成的威胁与恐惧时,我们必须牢记一点,那就是在公元1800年前后世界人口的爆炸性增长之前,在所有的人类定居点、乡镇甚至大型城市附近,都能看到各种类型的荒野。[36]这些“荒地(wastes)”拥有各种食肉类动物,对人类安全构成了非常实际的威胁。这并不是说,野生动物袭击非常普遍,以至于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而是说此类突发事件比较常发,已经营造了一种持久的威胁与惧怕的氛围,因此民众支持各类控制野兽的措施。
在中世纪的西方,人们不需要前往森林之中便可以见到狼;狼群多次侵扰城镇和进入教堂,对受惊的人群毫不在意。[37]在冬季,据称饥饿的狼群曾多次进入俄国的村庄,导致当地村民不得不纷纷逃命。[38]艾伯塔斯·马格鲁(Albertus Magnus)曾颇具权威地告诉读者,一旦狼群曾杀死过一个人,它们便会“由于人肉的甜美而再次搜寻人类的踪迹”。[39]即使在面临更大威胁的地区,狼群依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公元912~913年,大批狼群涌入了巴格达市内;1835年,阿格拉附近有一个孩子在公共场合被狼杀死。[40]狼群开始习惯于侵扰人类的主场,这着实令人感到不安和惧怕。
当然,大型猫科动物是最令人惧怕的食肉动物。真正的豹子(leopards)——尽管其体形并不比猎豹(cheetahs)大多少——尤为危险,因为其在野外便经常猎杀比自己体格大的猎物,所以在攻击人类时也丝毫不会犹豫。在12世纪的叙利亚,一位法兰克人士兵在教堂外被豹子杀死;在17世纪的印度,豹子多次在夜间袭击拉贾布尔(Rajāpur)沿岸的城镇马拉巴尔(Malabar);在19世纪,一只豹子在德里北部的一座村庄的马窖中杀死了多只驴子。[41]豹子与狼一样,有时也会进入人类居住的空间觅食。
在很多人看来,老虎是最具有威胁的食人动物。自很早时起,老虎的凶残和嗜人肉的习性便已在西方传播开来。公元1世纪时,古典文献中便记载称印度的老虎“几乎有狮子的两倍那么大”,或是老虎的尾巴上有可以致人死亡的刺。自然而然的,这些动物以及邻国赫尔卡尼亚(Hyrcania)的动物都被认为是“食人动物”,即“martichoras”——一般认为是波斯语中的“mardkhora”一词,意为“杀人者(man-slayer)”。[42]
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型猫科动物的食人行为存有误解。实际上,人类并不是老虎通常会捕猎的对象。反常发生的较多食人事件,是由于人类干扰了捕食者—猎物之间的自然平衡。在老虎能够捕捉到通常猎物并拥有足够的生活空间时,它们会避免与人类接触。也就是说,食人动物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因为年老体衰而转而猎取更易获得的猎物。查尔斯·麦克道格尔(Charles McDougal)认为,这一点在食人老虎的地理分布上有所体现。老虎食人事件集中于近代的中国南部、印度与马来半岛等地,这些地方无一不经历了人口增长与动物栖息地的破坏;而在大型猫科动物拥有生存空间的西伯利亚等地,则没有出现老虎食人事件。[43]
在欧亚大陆南部地区,人类与老虎的对立由来已久。在汉朝之前的时代,中国人便认为老虎是特别嗜好人肉的食人动物,这一形象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44]此后,马可·波罗经常提到在中国南部的郊区与靠近主要人口聚居中心的地方,人们面临着来自“狮子”——意为老虎——的威胁。[45]外国旅行者对印度的描述也与之非常类似。据他们描述,在路上、小型村庄、大城市附近以及沿海平原沿线——尤其是恒河三角洲一带——都能遇到极具攻击性的老虎。在这些地方,老虎均造成了当地居民的伤亡并形成了一种令人恐惧的氛围。[46]
在这种对特定动物的恐惧背后,还存在着一种来自于野外野生动物的普遍的威胁感,即阻碍人类活动与威胁人类生活的野生自然。这一点在各种来源的早期旅行文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的佛教徒曾提及,在印度恒河沿岸以及连接主要城市的道路上,野生动物会带来各种危险。[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